|
授經臺(乃南山一峰耳,非復有筑處·) / 作者:蘇軾 |
劍舞有神通草圣,海山無事化琴工。
此臺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
|
|
授經臺(乃南山一峰耳,非復有筑處·)解釋:
《授經臺(乃南山一峰耳,非復有筑處·)》是蘇軾的一首詩,描寫了一個授經臺的景象。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授經臺(乃南山一峰耳,非復有筑處·)
劍舞有神通草圣,
海山無事化琴工。
此臺一覽秦川小,
不待傳經意已空。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授經臺的景象。詩人通過描述授經臺上的劍舞和琴音,表達了劍舞者和琴師的超凡技藝。他們的表演如此出色,以至于海洋和山川都被他們的才華所化解,成為他們的伴奏和舞臺。然而,詩人接著指出,盡管授經臺高聳,但從這里俯瞰秦川,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沒有什么值得傳頌的事情。
賞析:
《授經臺》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詩。通過對劍舞和琴音的描繪,詩人蘇軾展示了技藝的高超和藝術的力量。劍舞者和琴師的才華使得自然界的元素都為之傾倒,海山都化作他們的伴奏和舞臺,這展示了他們的非凡魅力和影響力。
然而,詩人在描繪完這一壯麗景象后,轉而指出授經臺的高聳,卻讓人感到秦川的渺小和無足輕重。這種對比凸顯了人類才華與自然界的遼闊和永恒之間的對比。詩人的意思是,盡管人類可能在某個領域展現出非凡的才能,但在大自然的面前,這些成就都變得微不足道。這種對人類努力和成就的相對評價,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虛幻。詩人用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傳達了對世俗追求和成就的淡然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授經臺景象的描繪,表達了人類才華和努力相對于自然界的渺小和無足輕重。它提醒人們珍惜自然的偉大和人生的短暫,以及對成就的淡然和超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