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道場山何山 / 作者:蘇軾 |
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云峰下幽谷。
我従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
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
階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親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欄縹緲間。
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
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
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
|
|
游道場山何山解釋:
《游道場山何山》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作者游歷道場山的景色和心情。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道場山頂何山麓,
上徹云峰下幽谷。
我従山水窟中來,
尚愛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盡白漫漫,
青山忽作龍蛇盤。
山高無風松自響,
誤認石齒號驚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
屋底清池照瑤席。
階前合抱香入云,
月里仙人親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
碧瓦朱欄縹緲間。
白水田頭問行路,
小溪深處是何山。
高人讀書夜達旦,
至今山鶴鳴夜半。
我今廢學不歸山,
山中對酒空三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道場山的景色和表達作者對山的深情為主題,通過對山峰、水泉、云霧等自然景觀的描寫,展現了山的壯美和奇幻之處。
首先,詩人描述了道場山的位置,山峰高聳入云,山腳下是幽深的谷地。詩人表達了自己由山間石窟來到山頂的喜悅,并表示對這座山的美景仍然愛不釋手。
接著,詩人描繪了陂湖的景色,湖水廣闊無邊,青山蜿蜒曲折如龍蛇盤旋。山峰高聳,但無風時松樹自然作響,有時也會誤以為是石頭在喧囂。這里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變化。
詩中還描繪了山中的僧人,他們不讓山泉流出,而是在屋底的清池中照射瑤席。階前的香氣融入云中,月光下,仙人親手種植了一些神奇的植物。這些描寫展示了山中的寧靜和神秘感。
最后,詩人離開山時回望,看到云霧彌漫的山峰,宛如碧瓦和朱欄之間的幻景。他在白水田頭詢問路人,發現小溪深處原來是一座名為何山的山峰。
詩的結尾表達了詩人對高人夜讀書的景象的羨慕,山中的鶴鳴聲在夜半依然回蕩。然而,詩人自己放棄了學業,沒有回到山中,而是對著酒杯空空嘆息。這里表達了詩人對山的眷戀和對逝去時光的追憶,同時也反映出他個人的遺憾和無奈。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表達作者的情感,展示了山的壯美和神奇之處,同時也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時光的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