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真州再和二首 / 作者:蘇軾 |
公顏如雪柏,千載故依然。
笑我無根柳,空中不待年。
肯留歸闕旆,坐待逆風船。
特許門傳龠,那知箭起蓮。
相逢月上後,小語坐西偏。
流落千帆側,追思百尺巔。
躬耕懷谷口,水石羨平泉。
茅屋歸元亮,霓裳醉樂天。
行聞宣室召,歸近御爐煙。
未用歌池上,隨宜教李娟。
|
|
至真州再和二首解釋:
詩詞:《至真州再和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公顏如雪柏,千載故依然。
笑我無根柳,空中不待年。
肯留歸闕旆,坐待逆風船。
特許門傳龠,那知箭起蓮。
相逢月上後,小語坐西偏。
流落千帆側,追思百尺巔。
躬耕懷谷口,水石羨平泉。
茅屋歸元亮,霓裳醉樂天。
行聞宣室召,歸近御爐煙。
未用歌池上,隨宜教李娟。
中文譯文:
公顏如同雪般潔白的柏樹,千年過去了仍然存在。
他嘲笑我像一棵無根的柳樹,空中飄蕩卻不受時間的限制。
他愿意留下來等候回歸的旌旗,坐在逆風的船上等待。
他特許門傳授龠的技藝,卻不知道箭已經射起,蓮花已經開放。
在月明之下相遇,我倆輕聲細語坐在西邊。
我們流浪在千帆之間,時常懷念百尺巔峰的景象。
我耕種著懷念的谷口,羨慕水石間平靜的泉水。
茅屋歸于元亮,他沉醉于五彩霓裳之中,陶醉在樂天之上。
聽說宣室召喚我回去,我即將返回爐煙繚繞的宮廷。
我尚未登上歌唱的池塘,隨心所欲地教導李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真州再次與友人交流時所作。整首詩以對比的方式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心境和對友人公顏的贊美。公顏被描繪成一棵雪柏,象征高尚純潔的品質,而作者自比為無根的柳樹,意味著自己的無定性和流浪的狀態。公顏愿意等待歸來的旌旗,坐在逆風的船上,表達了他的忠誠和堅持。而作者則感嘆箭已經射起、蓮花已經開放,暗示時光流逝,事物已經發生變化。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他與公顏的相遇和交談。他們在月光下會面,坐在西邊輕聲細語,流連于回憶之中。作者通過描繪流浪和懷念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逝去時光和過去經歷的思念和向往。他羨慕水石間平靜的泉水,表現出對平淡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詩的最后幾句提到了作者聽說宣室有召喚他回去的消息,他即將返回宮廷。雖然他尚未登上歌唱的池塘,但他表示愿意根據情況靈活教導李娟,展現了他對自己人生的積極態度和對未來的期待。
整首詩展現了蘇軾對友人公顏的贊美和自己的思考與感慨。通過對比描繪,抒發了作者對公顏高尚品質的敬佩和自己流浪狀態的無奈,同時也表達了對逝去時光和過去經歷的懷念和向往。詩中還融入了對平淡生活和未來前景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未來的積極態度。
整首詩以蘇軾獨特的寫景手法和感慨的情感表達,展示了他在宋代文化背景下的個人情感和生活態度。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友情和人生的深思與感悟,是一首充滿詩意和哲理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