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蠻(七夕·般涉調) / 作者:張先 |
雙針競引雙絲縷。
家家盡道迎牛女。
不見渡河時。
空聞烏鵲飛。
西南低片月。
應恐云梳發。
寄語問星津。
誰為得巧人。
|
|
菩薩蠻(七夕·般涉調)解釋: 詩詞:《菩薩蠻(七夕·般涉調)》
作者:張先
朝代:宋代
雙針競引雙絲縷。
家家盡道迎牛女。
不見渡河時。
空聞烏鵲飛。
西南低片月。
應恐云梳發。
寄語問星津。
誰為得巧人。
中文譯文:
兩根針競相穿過雙股線。
家家戶戶都在歡迎牛郎和織女。
未見他們渡過河時,
只聽到烏鵲的飛翔聲。
西南方低垂著一輪月亮,
可能害怕云朵糾纏它的發絲。
我寄語向星河之津問候,
問問是誰得到了巧妙的人。
詩意和賞析:
《菩薩蠻(七夕·般涉調)》是宋代張先創作的一首詩詞,以描繪七夕節(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為主題。詩中通過一系列意象與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七夕節的期待和情感。
首先,詩中描述了人們在七夕節前準備的景象。"雙針競引雙絲縷"意味著人們在這一天會做織布的準備,以歡迎牛郎和織女的相聚。"家家盡道迎牛女"表明七夕節是一個家家戶戶都在慶祝的日子,人們都在期待和歡迎這一浪漫的相會。
然而,詩中也描繪了一種不完整的感覺。"不見渡河時"表明牛郎和織女在詩中尚未相遇,只能聽到烏鵲的飛翔聲。這種略帶遺憾的情感增加了詩詞的浪漫色彩。
接下來,詩中出現了西南方低垂的月亮。"西南低片月"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了夜晚的寧靜和浪漫,但詩中也表達了對云朵糾纏月亮的擔憂,"應恐云梳發"。這樣的描寫增添了一種柔美而憂傷的情感。
最后兩句詩,作者向星河之津寄語,詢問誰能得到巧妙的人。這是對愛情和命運的疑問和思考,也是對牛郎織女故事中幸福結局的期待。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表達了作者對七夕節的向往和情感,并在浪漫的背后蘊含了一絲憂傷和思考。它展示了作者對愛情和命運的追問,以及對美好結局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