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國 / 作者:毛滂 |
年來去國故遲遲,坂上長鳴老益悲。
不作居山慚捷逕,強須了事學癡兒。
風霜冷百何能笑,藜藿空腸未厭饑。
里巷定無楊得意,朝廷合有鄭當時。
|
|
去國解釋: 《去國》是一首宋代毛滂的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年來去國故遲遲,
坂上長鳴老益悲。
不作居山慚捷逕,
強須了事學癡兒。
風霜冷百何能笑,
藜藿空腸未厭饑。
里巷定無楊得意,
朝廷合有鄭當時。
詩詞中表達了詩人離開故國的愁緒和思念之情。下面是對該詩的詩意和賞析:
詩的開篇,“年來去國故遲遲”,表達了詩人離開故國多年的遲延和惆悵之情。詩人心中長鳴的鐘聲是對歲月流逝的感慨,老去的詩人更加悲傷。
接下來的兩句,“不作居山慚捷逕,強須了事學癡兒”,表達了詩人不能在山中隱居的慚愧之情,不得不追求功名利祿的迷茫。詩人感嘆自己不能像癡兒一樣專心致志地學習。
接著,“風霜冷百何能笑,藜藿空腸未厭饑”,描繪了詩人在外流浪時所受的風霜之苦,他無法輕松歡笑,內心飽受饑餓的折磨。這兩句反映了詩人在離鄉背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艱辛和困頓。
最后兩句,“里巷定無楊得意,朝廷合有鄭當時”,指出了在鄉村中,詩人無法得到楊得意(即得意門生)的支持和欣賞;而在朝廷中,卻有類似鄭當時(指鄭照)這樣的人物存在。這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才華無法得到認可的遺憾和不滿。
整首詩以離鄉別井的主題為基調,通過描繪詩人離開故國后的困苦和不如意,抒發了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現實境遇的痛苦感。同時,詩中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與內心的困惑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了詩人的獨立思考和追求內心真實的態度。整體上,這首詩揭示了離鄉背井的辛酸和迷失,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與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