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題 / 作者:辛棄疾 |
人言大道本強名,畢竟名從有處生。
昭氏鼓瑟誰解聽,亦無虧處亦無成。
|
|
偶題解釋: 詩詞《偶題》是宋代辛棄疾所作,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人們說大道本來強大,但名聲終究源自某處。昭氏鼓著古琴,誰能領悟?無論是失去,還是得到,都沒有損失。
詩意:
這首詩探討了人們對于名聲和成就的追求。辛棄疾認為,雖然人們普遍認為成就與名聲是至關重要的,但實際上,名聲只是源自某種外在的因素,而本質(zhì)上并不代表一個人的真正價值。他以昭氏鼓瑟的形象來表達這一思想,暗示著在名利面前,很少有人能真正領悟到其中的內(nèi)涵和真諦。
賞析:
1.對名聲和成就的質(zhì)疑:辛棄疾在詩中通過反問的方式,暗示了他對人們對名聲和成就的過度追求的質(zhì)疑。他認為名聲只是外在的表象,不應該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
2.昭氏鼓瑟的隱喻:辛棄疾以昭氏鼓瑟的形象來表達他對于真正理解名利的人的渴望。昭氏是春秋時期的著名琴師,她在鼓瑟時能夠領悟琴音中的深意。辛棄疾希望有人能夠像昭氏一樣,在名利的追逐中保持清醒,真正理解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3.無論得失的超越:辛棄疾在最后一句詩中表達了對得與失的超越。他認為,無論是失去名聲還是得到名聲,都沒有損失,也沒有真正的成就。這種超越乃是對功利心態(tài)的一種反思,呼喚人們超越名利的追求,尋找更深層次的價值和意義。
總的來說,詩詞《偶題》通過對名聲和成就的思考,以及對真正理解其中價值的渴望,表達了辛棄疾對功利心態(tài)的反思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尋。這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寄托了詩人對于人生境界和價值觀的高度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