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作者:辛棄疾 |
一水奔流疊嶂開,谿頭千步響如雷。
扁舟費盡篙師力,咫尺平瀾上不來。
|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解釋: 詩詞:《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中文譯文:
一水奔流疊嶂開,
谿頭千步響如雷。
扁舟費盡篙師力,
咫尺平瀾上不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辛棄疾在游覽武夷山時所作。詩中描繪了一幅水勢洶涌、山巒重疊的景象,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中劃船的困難。詩人通過描寫水流奔騰、山巒疊翠的景色,以及船只費力而不能前行的情景,表達了他在旅途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挫折。
首句“一水奔流疊嶂開”描繪了水流奔騰的景象,山巒層層疊疊,給人以壯麗的感覺。接著,“谿頭千步響如雷”揭示了谷口水聲的宏大,如雷鳴般震耳欲聾。這些描繪使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偉與壯觀。
接下來的兩句“扁舟費盡篙師力,咫尺平瀾上不來”則表達了詩人在船只上所遇到的困難。扁舟指的是輕巧的小船,篙師指的是劃船的人。詩人通過描述船只費盡力氣卻無法前行的情景,表達了自己在旅途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整首詩以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個人感受為主,通過對水流、山巒和船只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中困難的思考。同時,詩中運用了形容詞的修辭手法,如“奔流疊嶂”、“谿頭千步”等,使詩歌充滿了生動的形象和音樂感。
這首詩詞展現了辛棄疾對自然景色的敏銳觀察和對人生困境的思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