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作者:辛棄疾 |
行盡桑麻九英天,更尋佳處可留連。
如今歸棹如掤箭,不似來時上水船。
|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解釋: 詩詞:《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中文譯文:
行盡桑麻九英天,
更尋佳處可留連。
如今歸棹如掤箭,
不似來時上水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中的一首。詩中描繪了辛棄疾游歷武夷山的情景,并表達了游歷過程中心情的轉變。
詩的開頭,"行盡桑麻九英天",描述了辛棄疾長時間的漫游,用九天的時間來形容旅途的漫長。"桑麻"指代民間勞動,意味著詩人的辛苦和勞累。
接下來的兩句詩,"更尋佳處可留連",表達了詩人在旅途中尋找美好景色的愿望,并希望能夠停留在那些美好的地方。
然而,在最后兩句詩中,詩人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如今歸棹如掤箭",形容回程的船只快速如箭,意味著詩人急于回到原來的地方。"不似來時上水船",與開頭的"行盡桑麻九英天"形成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旅途中的辛苦和疲憊的不滿,渴望回到舒適的環境中。
整首詩通過對旅途心情的轉變,展示了游歷者的感受和思考。創作手法簡練而富有意境,通過描述景色和心情的對比,傳達了對家園的思念和渴望。這首詩詞展示了辛棄疾細膩的情感表達能力和對自然景色的敏銳觀察,體現了他作為文人士子的詩意和才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