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川清絲寄魯冀州戲贈 / 作者:蘇軾 |
鵝溪清絲清如冰,上有千歲交枝藤。
藤生谷底飽風雪,歲晚忽作龍蛇升。
嗟我雖為老侍従,骨寒只愛布與繒。
床頭錦衾未還客,坐覺芒刺在背膺。
豈如髯卿晚乃貴,福祿正似川方增。
醉中倒著紫綺裘,下有半臂出縹綾。
封題不敢妄裁剪,刀尺自有佳人能。
遙知千騎出清曉,積雪未放游塵興。
白須紅帶柳絲下,老弱空巷人相登。
但放奇紋出領袖,吾髯雖老無人憎。
|
|
東川清絲寄魯冀州戲贈解釋:
《東川清絲寄魯冀州戲贈》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鵝溪清絲清如冰,
上有千歲交枝藤。
藤生谷底飽風雪,
歲晚忽作龍蛇升。
嗟我雖為老侍従,
骨寒只愛布與繒。
床頭錦衾未還客,
坐覺芒刺在背膺。
豈如髯卿晚乃貴,
福祿正似川方增。
醉中倒著紫綺裘,
下有半臂出縹綾。
封題不敢妄裁剪,
刀尺自有佳人能。
遙知千騎出清曉,
積雪未放游塵興。
白須紅帶柳絲下,
老弱空巷人相登。
但放奇紋出領袖,
吾髯雖老無人憎。
詩詞的中文譯文:
鵝溪的清絲如同冰一般清澈,
其中有千年交織而成的枝藤。
這藤生長在山谷深處,經歷風雪的洗禮,
到了歲末,突然變得有如龍蛇般蓬勃生長。
唉,雖然我已是個年老的侍從,
身體寒冷,只愛布和絲綢。
床頭的錦衾還沒有歸還給客人,
坐下時感覺背膺上有刺痛之感。
何如那位有胡須的卿士,晚年卻享受榮華,
福祿與大河一樣源源不斷增加。
他醉酒中倒著紫色的錦緞裘,
下身卻穿著半臂露出的紅綢綾。
我不敢妄自封題,剪裁,
刀尺自有佳人能夠勝任。
遠處我知道千騎清晨出發,
積雪尚未融化,游人的興致尚未到來。
白色的胡須,紅色的帶子,在柳絲下飄動,
老弱的空巷中的人們相互攀登。
只要釋放出獨特的紋樣成為領袖,
即使我胡須已經花白,也沒有人憎惡我。
詩意和賞析:
《東川清絲寄魯冀州戲贈》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表達了對他人境況的比較。詩中使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示了蘇軾的才華和對人生的觸動。
詩的開頭以鵝溪清絲來比喻清澈純凈的情感,揭示了作者對純真之美的向往。接著,通過描繪交織的枝藤和經歷風雪的生命歷程,表達了歲月的流轉和生命的蓬勃。
接下來,蘇軾以自身為老侍從的身份,表達了對物質生活的淡泊和對精神追求的堅持。他愿意用布與繒代替華麗的錦緞,顯示了他對簡樸生活的鐘愛。然而,他坐下時感覺到背膺上有刺痛之感,可能是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某種壓迫或不適。
在下一段,蘇軾將自己與一個有胡須的卿士進行對比,暗示了對他人的羨慕和對社會地位的思考。卿士雖然年邁,但享受著榮華富貴,福祿不斷增加,與大河一樣源源不斷。這與蘇軾的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突出了他對不公平現象的思考和不滿情緒。
接著,蘇軾以飲酒中倒著紫色錦緞裘、下身穿著露出半臂紅綢綾的形象,表達了對自由自在、奢華生活的向往,這也可以理解為對逃避現實的一種遐想和憧憬。
在最后兩句中,蘇軾表達了對自己的自信和獨特性的追求。他不敢妄自封題,剪裁,意味著他不敢自以為是地評判別人。他相信刀尺(指才華和能力)自有佳人(指有才華的人)能夠勝任。他遠望千騎清晨出發,積雪未融化,游人的興致尚未到來,表達了他對未來的期待和對自己才華的自信。
最后兩句以白須、紅帶、柳絲和老弱空巷的人相登等形象,表達了即使年老體弱,只要釋放出獨特的紋樣成為領袖,就能夠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納。
整首詩詞以蘇軾對自己處境的反思和對社會現象的觸動為主題,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它揭示了蘇軾對清澈純凈、簡樸自然的向往,對社會不公和現實困境的不滿,以及對自己才華和獨特性的自信。同時,它也是蘇軾對人生的思考和抒發,展示了他作為文人的獨特視角和情感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