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鶴仙(南劍雙溪樓) / 作者:辛棄疾 |
片帆何太急。
望一點須臾,去天咫尺。
舟人好看客。
似三峽風濤,嵯峨劍戟。
溪南溪北。
正遐想、幽人泉石。
看漁樵、指點危樓,卻羨舞筵歌席。
嘆息。
山林鐘鼎,意倦情遷,本無欣戚。
轉頭陳跡。
飛鳥外,晚煙碧。
問誰憐舊日,南樓老子,最愛月明吹笛。
到而今、撲面黃塵,欲歸未得。
|
|
瑞鶴仙(南劍雙溪樓)解釋: 《瑞鶴仙(南劍雙溪樓)》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片帆何太急。
望一點須臾,去天咫尺。
舟人好看客。
似三峽風濤,嵯峨劍戟。
溪南溪北。
正遐想、幽人泉石。
看漁樵、指點危樓,卻羨舞筵歌席。
嘆息。
山林鐘鼎,意倦情遷,本無欣戚。
轉頭陳跡。
飛鳥外,晚煙碧。
問誰憐舊日,南樓老子,最愛月明吹笛。
到而今、撲面黃塵,欲歸未得。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追求自由自在、遠離塵囂的渴望。詩人以片帆行舟為比喻,表達了他對于時光飛逝的感嘆和對逍遙自在的向往。他欣賞舟人的自在生活,將其比作奔騰的三峽大江和嵯峨的劍戟。詩人思考著溪水南北兩岸的幽靜之地,想象著那些隱居的人們和清幽的泉石景觀。他眺望著漁樵的身影,指點著危樓的方向,卻羨慕起熱鬧的舞筵和歡歌宴席。詩人嘆息著,他對于山林的鐘鼎之音感到疲倦,內心的情感也隨之遷徙,本無歡喜或愁苦。他轉過頭去,回顧過去的足跡。看著飛鳥飛離,遠離了晚霞的藍色。他問自己,有誰會懷念過去的時光,像南樓老子一樣,最喜歡月光下吹奏笛子的那種自由自在。如今,面對撲面而來的黃塵,詩人渴望歸家,但返鄉之路尚未得到實現。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而形象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掙扎和對自由的向往。片帆急速行駛的描寫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時間的匆忙和不可逆轉性質。詩人通過舟人的生活,對自由自在的人生態度進行了贊美,同時將舟人與三峽風濤和劍戟相聯系,增強了詩句的意境。溪南溪北的景觀描寫,展示了詩人對寧靜和幽深之地的向往,同時通過對漁樵和危樓的羨慕,表達了對熱鬧世界的一絲留戀之情。山林鐘鼎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于歲月的疲倦和情感的遷徙。詩人轉頭回顧過去,思念過去的自由自在,對于現實的壓迫和撲面而來的黃塵感到無奈。整首詩通過對自由和安逸的渴望,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掙扎和對于現實的無奈。詩人以流暢的語言和形象的描寫,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達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首詩詞描繪了辛棄疾對自由和寧靜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去時光的懷念。通過對舟行和景觀的描寫,詩人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與此同時,他也展示了對熱鬧世界的一絲留戀之情。詩人的內心掙扎和對現實的無奈在詩中得到了生動的表達,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這首詩詞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情感的敏感表達。他以簡練而意境豐富的語言,揭示了自己內心的矛盾與追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詩人個人的處境。這首詩詞在描繪自然景色和個人情感的同時,也折射出了人們對自由和寧靜生活的共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