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英臺近 / 作者:辛棄疾 |
代對,意甚美矣。
翌日,為賦此詞褒之也
水縱橫,山遠近。
拄杖占千頃。
老眼羞將,水底看山影。
度教水動山搖,吾生堪笑,似此個、青山無定。
一瓢飲。
人問翁愛飛泉,來尋個中靜。
繞屋聲喧,怎做靜中境。
我眠君且歸休,維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時問。
|
|
祝英臺近解釋: 《祝英臺近》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祝英臺近
水縱橫,山遠近。
拄杖占千頃。
老眼羞將,水底看山影。
度教水動山搖,
吾生堪笑,似此個、青山無定。
一瓢飲。
人問翁愛飛泉,
來尋個中靜。
繞屋聲喧,怎做靜中境。
我眠君且歸休,
維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時問。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祝英臺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嘆和思考。水流縱橫,山巒遠近,詩人手拄拐杖占據廣袤的土地。然而,他老朽的雙眼卻不敢去看山在水底的倒影。詩人認為水動則山搖,生活中的變幻無常令他感到可笑,就像這片青山沒有固定不變的樣子。他舉起一瓢酒,別人問他為什么鐘愛飛泉,他回答是為了尋找內心的寧靜。然而,圍繞房屋的嘈雜聲音打破了寧靜的境界。詩人表示自己寧愿與友人共眠,不再追尋寧靜,等待天女散花時再問這個問題。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開篇,通過對水流和山巒的描述,展示了自然界的廣闊和變化。接著,詩人通過拄杖占據廣袤土地的形象,表達了對世事變幻的看法,認為一切都是如此不定和可笑。詩中的"青山無定"一句,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強調了無常和變化的本質。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通過與他人的對話,表達了對內心寧靜的追求。然而,現實中的喧囂和噪音打破了這種寧靜,使得詩人放棄了追求寧靜的心愿。最后,詩人表示寧愿與友人共眠,放松身心,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去探尋寧靜的問題。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線,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無常和變化的感慨,以及對內心寧靜的追求。這種對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深刻的哲學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