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穆父尚書侍祠郊丘瞻 / 作者:蘇軾 |
望天光退而相慶引滿醉吟千章杞梓陰云天,樗散誰收老鄭虔。
喜氣到君浮白里,豐年及我掛冠前。
令嚴鐘鼓三更月,野宿貔貅萬灶煙。
太息何人知帝力。
歸來金帛看赪肩。
|
|
次韻穆父尚書侍祠郊丘瞻解釋:
這首詩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次韻穆父尚書侍祠郊丘瞻》。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望天光退而相慶,
引滿醉吟千章。
杞梓陰云天,
樗散誰收老鄭虔。
喜氣到君浮白里,
豐年及我掛冠前。
令嚴鐘鼓三更月,
野宿貔貅萬灶煙。
太息何人知帝力,
歸來金帛看赪肩。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蘇軾在祭祀郊天時的情景和感慨。天色漸漸暗下來,但人們卻相互慶祝歡樂。在醉態中,蘇軾寫下了千篇吟詠。他提到了杞梓,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兩棵圣樹,象征著吉祥和長壽。陰云籠罩著天空,這讓蘇軾想起了一個叫鄭虔的老人,悲傷地問誰會為他收拾殘局。
然而,喜氣卻飄灑在君王身上,君王身居白宮之中,享受著豐年的富足,而蘇軾則只能在離開官位之前感嘆光陰的匆匆。
夜晚,嚴肅的儀式鐘鼓聲響起,表示已經過了半夜。蘇軾野外露宿,看到萬家灶煙升起,意味著人們繁忙工作的景象。他嘆息著,想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帝王的力量。當他回到塵世,看到金銀財寶,他會怎樣評判那些貪婪權勢的人。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描繪了郊天祭祀的場景和自己的感慨。詩中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和權力的富貴,與蘇軾個人的身份和遭遇形成鮮明對比。通過對杞梓、老鄭虔、君王和自己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權力腐敗的批判。
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如望天光退、引滿醉吟、杞梓陰云等,通過景物和人物的對比,凸顯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詩中通過鐘鼓聲和萬灶煙等細節描寫,展現了作者對于傳統儀式和人們的生活的觀察和思考。
整首詩語言優美流暢,意境深遠,表達了蘇軾對社會現實的痛感和對權力腐敗的警醒。它展示了蘇軾作為一位文人的敏銳思維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傳統價值觀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