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樓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 / 作者:辛棄疾 |
琵琶亭畔多芳草。
時對香爐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東,不是白頭誰覺老。
普陀大士神通妙。
影入石頭光了了。
看來持獻可無言,長似慈悲顏色好。
|
|
玉樓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解釋: 《玉樓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琵琶亭畔多芳草。
時對香爐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東,
不是白頭誰覺老。
普陀大士神通妙,
影入石頭光了了。
看來持獻可無言,
長似慈悲顏色好。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幅景象,詩人辛棄疾以玉樓春為背景,描繪了琵琶亭旁盛開的芳草和香爐峰。詩人在這美景之下,偶然重游玉溪東岸,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他說自己并不覺得自己老去,把白發歸因于誰呢?接下來,詩人贊美了普陀山的大士觀音,稱她的神通妙用,形容她的形象如影入石頭一般清晰。最后,詩人說看著觀音的樣子,就像她在持獻,慈悲的顏色如此美好。
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寫自然景色為開端,通過描繪琵琶亭旁的芳草和香爐峰,詩人創造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場景。接下來,詩人通過自己的游歷和感慨,將注意力轉向了人生的變遷和時光的流逝。他以自然景物為對比,表達了對自己變老的無奈和對時間的感嘆。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將注意力轉移到普陀山的大士觀音上。他以神通妙用贊美觀音的超凡能力,并形容她的形象如影入石頭一般光彩奪目。最后,詩人通過觀音的形象,表達了善良慈悲的特質,稱贊她的顏色美好。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與人生哲思相結合,通過描繪和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慈悲善良品質的贊美。這首詩詞融合了自然景觀、人生哲思和宗教信仰,展現了辛棄疾獨特的詩意和情感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