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嘆 / 作者:蘇軾 |
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鶴有難色側睨予,豈欲臆對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脛閣瘦軀。
俯啄少許便有余,何至以身為子娛。
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
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
|
|
鶴嘆解釋:
《鶴嘆》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作者在園中見到一只馴養的鶴,他想叫它過來,但鶴卻對他投以懷疑的目光,仿佛不愿意接近他。蘇軾感慨自己的生活猶如這只孤獨的鶴,身形瘦小,只能憑借少許的食物維持生存,無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歡樂。他試圖引誘鶴上堂,但鶴卻長鳴著離去,難以進退。整首詩流露出作者內心的孤獨和無奈。
詩詞的中文譯文:
園中有鶴馴可呼,
我欲呼之立坐隅。
鶴有難色側睨予,
豈欲臆對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
三尺長脛閣瘦軀。
俯啄少許便有余,
何至以身為子娛。
驅之上堂立斯須,
投以餅餌視若無。
戛然長鳴乃下趨,
難進易退我不如。
詩意和賞析:
《鶴嘆》通過描寫鶴的形象,抒發了蘇軾內心的孤獨和無奈。鶴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孤傲和自由,而蘇軾將自己比作這只鶴,表達了自己在人世間的孤獨和無法適應的心境。
詩的開篇,蘇軾說園中有一只馴養的鶴,他想叫它過來,但鶴卻對他投以懷疑的目光,不愿意接近他。這里鶴的難色和側目,可以理解為鶴對世俗的疏離和拒絕,也可以理解為蘇軾在人世間難以找到真正的知己和交流的對象。
接著,蘇軾用自己的生活狀況來與鶴做對應。他形容自己身形瘦小,只有三尺長的脛骨,屋子里瘦弱的身軀。他只需稍稍俯啄食物,就能得到滿足,卻無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歡樂。這里可以看出蘇軾對自己生活的無奈和對世俗歡樂的拒絕。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試圖引誘鶴上堂,投以餅餌,但鶴卻不為所動,長鳴著離去。這里的上堂可以理解為引誘鶴進入人類的世界,與人交往,但鶴卻選擇了離開,難以進退。這也可以視為蘇軾對自己在世俗中無法找到歸屬感和滿足感的反思。
整首詩以寫鶴的形象為線索,通過對比詩人自身的境遇,表達了蘇軾內心的孤獨、無奈和對現實世界的反思。詩意深沉,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余地,展現了蘇軾獨特的詩境和情感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