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坡引 / 作者:辛棄疾 |
花梢紅未足。
條破驚新綠。
重簾下遍闌干曲。
有人春睡熟。
有人春睡熟。
鳴禽破夢,云偏目蹙。
起來香腮褪紅玉。
花時愛與愁相續。
羅裙過半福。
羅裙過半幅
|
|
東坡引解釋: 《東坡引》是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花梢紅未足。
條破驚新綠。
重簾下遍闌干曲。
有人春睡熟。
有人春睡熟。
鳴禽破夢,云偏目蹙。
起來香腮褪紅玉。
花時愛與愁相續。
羅裙過半福。
羅裙過半幅。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春天的景象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感受和情感。詩中描述了春花初開的景色,花朵還未完全綻放,但紅色的花梢已經十分美麗。同時,綠色的新葉也因花朵的開放而驚艷地闖入人們的視線。重重簾幕下,遍布著綠葉的枝條構成了一幅美妙的畫面。有些人已經陶醉在春天的氣息中,沉睡不醒,而鳴禽的歌聲打破了他們的夢境,云彩也因此而使人眉頭緊鎖。然后,有人從沉睡中醒來,臉上的紅暈逐漸褪去,像一顆紅玉。在這個花開的季節,愛情和憂愁如影隨形地交織在一起。最后兩句表達了羅裙婦女的福分和美麗,以強調春天的魅力。
賞析:
《東坡引》以簡潔而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人情。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描繪花梢紅與新綠的對照,展現了春天的美麗與生機。作者通過描述春天的景色和人們的情感反映了自己對春天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悟。從沉睡中醒來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的面容和情感的變化,使詩詞更具生動感和藝術感。通過這種描繪手法,詩人將自然景色與人的情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和對生活的思考。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畫面感的表達方式,展現了春天的美麗和人們的情感起伏。它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感慨,也啟示了讀者對生活的思考和對情感的認知。這首詩詞在宋代以后受到了廣泛的贊賞和傳誦,被視為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