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州得山胡?善鳴,出黔中? / 作者:蘇軾 |
終日鎖筠籠,回頭惜翠茸。
誰知聲?畫?畫,亦自意重重。
夜宿煙生浦,朝鳴日上峰。
故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
|
|
涪州得山胡?善鳴,出黔中?解釋:
《涪州得山胡?善鳴,出黔中?》是蘇軾(宋代文學家)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終日關押在竹籠中的山胡,回首時愛惜它那翠綠的茸毛。誰知道它發出的聲音有如畫中的山水,意境深遠。夜晚住宿在煙霧彌漫的浦口,早晨鳴叫時太陽正升到峰頂。原來它的巢穴何必留戀,鷹隼怎能容忍。
詩意:
這首詩以描寫山胡(一種鳥類)為主題,展現了蘇軾對自然界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蘇軾觀察到山胡被關在籠子里,感到它的聲音和景色仿佛是繪畫般美妙,充滿了意境和深遠的內涵。他寫道山胡夜宿的浦口充滿了煙霧,當它在早晨高處鳴叫時,太陽已經升到了峰頂,這種自由的場景使得它的巢穴顯得渺小不足為道。最后,蘇軾提到鷹隼,暗示自己和其他志向高遠、追求自由的人一樣,不會甘于受限制。
賞析:
蘇軾通過描述山胡的境遇,表達了自己對自由與追求的向往。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山胡的美麗和自由,與自然景色相映成趣。詩中融入了藝術與自然的結合,通過對山胡的描寫,展示了蘇軾對自然與藝術的獨特感受。他通過對山胡和自然景色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束縛的厭倦和對自由生活的渴望。整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蘇軾的情感和思想,同時也展示了他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敏感和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