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虔州慈云寺鑒老 / 作者:蘇軾 |
居士無塵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揚。
窗間但見蠅鉆紙,門外唯聞佛放光。
遍界難藏真薄相,一絲不掛且逢場。
卻須重說圓通偈,千眼熏籠是法王。
|
|
贈虔州慈云寺鑒老解釋:
詩詞:《贈虔州慈云寺鑒老》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居士無塵堪洗沐,
道人有句借宣揚。
窗間但見蠅鉆紙,
門外唯聞佛放光。
遍界難藏真薄相,
一絲不掛且逢場。
卻須重說圓通偈,
千眼熏籠是法王。
中文譯文:
這位居士無塵,適合沐浴洗凈,
這位道人有一句話要傳揚。
只在窗間看到蒼蠅穿過紙,
只在門外聽到佛像發出光明。
遍布的世界難以隱藏真實的虛妄相,
一絲不掛的狀態只在特定的場合遇見。
然而,必須重述“圓通偈”(佛教中的一種偈語),
千眼熏籠就是法王(指佛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軾贈送給虔州慈云寺的鑒老的,表達了他對佛教的敬仰和對修行者的贊賞。
詩的上半部分描繪了一個居士(指居家修行的佛教徒)潔凈無塵的形象,適合進行沐浴洗凈。接著,詩人提到一個道人(指出家修行的佛教徒)有一句話要宣揚,這句話可能是有關佛法的教誨或者覺悟的境界。
下半部分,詩人通過對比窗間和門外的景象,表達了修行者與凡塵世界的不同。窗間雖然能看到蒼蠅鉆過紙張,但門外卻能聽到佛像發出光明,暗示修行者能超越塵世的瑣碎和煩惱,體悟到佛法的光明和智慧。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修行者的狀態和境界。遍界難藏真薄相,意味著修行者的虛妄相(即人們常常認為是真實的自我)無處可藏,顯示出修行者的清凈和透明。一絲不掛且逢場,表示修行者不帶任何負擔和執著,只在特定的場合(修行的境界)中才能體驗到這種狀態。
最后兩句提到了“圓通偈”和“千眼熏籠”。圓通偈是佛教中的一種偈語,強調眾生的平等和智慧的開啟。千眼熏籠是指佛陀,佛陀具有千眼(即智慧)和熏籠眾生的能力,暗示修行者要通過修行達到佛陀的境界。
整首詩通過對修行者與凡夫俗子世界的對比,表達了修行者的清凈、超越和智慧的境界,展示了佛教思想中的修行目標和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