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 / 作者:蘇軾 |
五噫已出東洛,三復愿比南容。
學道未逢潘盎,草書猶似楊風。
|
|
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解釋:
詩詞:《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五噫已出東洛,
三復愿比南容。
學道未逢潘盎,
草書猶似楊風。
中文譯文:
五噫已出東洛,
五噫已經離開東洛(東京),
三復愿比南容。
三番又復三番愿與南容相比。
(南容指古代圣賢孔子,表示作者希望自己能夠追隨孔子的學問和品德)
學道未逢潘盎,
學習道理還未遇到潘盎(古代學者),
(潘盎是指古代學者潘岳,表示作者自謙自己的學問尚未達到潘岳的水平)
草書猶似楊風。
我的草書還像楊風一樣。
(楊風是指楊羲,他是中國古代文人中著名的書法家,表示作者的草書仍然不夠出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的一首七絕詩,寫給名叫何長官的朋友的。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學問和才藝的自謙之情。
詩的第一句"五噫已出東洛",以"五噫"開頭,表達了作者的自嘲之意。"五噫"是指古代稱呼自己的方式,相當于現代的"自己"。"東洛"指的是東京,即宋代的首都。作者說自己已經離開東京,意味著他離開了官場,告別了權力和名利的追求。
接下來的"三復愿比南容",表達了作者對孔子的崇敬和追隨之情。"三復愿"表示作者三番又復三番地愿意追隨孔子的學問和品德。這里的"南容"是孔子的別稱,意味著作者希望自己能夠像孔子一樣,成為一位有德有才的圣賢。
第三句"學道未逢潘盎",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學問尚未到達高峰的自謙之意。"潘盎"指的是古代學者潘岳,他在學術上有著很高的造詣。作者表示自己的學問還沒有達到潘岳的水平,仍然需要不斷努力和學習。
最后一句"草書猶似楊風",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書法水平的自嘲之情。"草書"是一種行書的字體,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風格。作者說自己的草書還像楊風一樣,意味著他認為自己的書法水平仍然不夠出色。
整首詩以自嘲和自謙為主題,展現了蘇軾謙虛的性格和對自己學識和才藝的不滿足。通過對比自己與孔子以及潘岳、楊羲等古代圣賢和書法家的差距,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期許和追求,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士人重視學問和品德的價值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