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詠六言八首 / 作者:劉克莊 |
退之效玉川體,子美和舂陵地。
古訓后生可畏,俗語文人相輕。
|
|
雜詠六言八首解釋: 《雜詠六言八首》是劉克莊創作的一首詩詞,它反映了宋代社會中文人的處境和人們對文人的態度。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退之效玉川體,
子美和舂陵地。
古訓后生可畏,
俗語文人相輕。
詩意:
這首詩詞主要描述了兩個地方的景物,分別是玉川和舂陵。詩人通過描繪這兩個地方的美景,表達了自己對古代學者的敬佩和對當時文人地位被輕視的不滿。
賞析:
首先,詩中的“退之效玉川體”是在贊美玉川的美麗。玉川是一個虛構的地名,但它被用來象征美景和優雅。詩人借用了這個形象,來表達他對古代學者的敬佩之情。
接著,詩中的“子美和舂陵地”描繪了舂陵地的美景。舂陵地是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的地方,以其山水秀麗而聞名。詩人以子美之名,將自己置身于舂陵地,表達了對這片美景的贊美之情。
然而,詩的后兩句“古訓后生可畏,俗語文人相輕”揭示了當時文人地位被輕視的現實。古訓中的知識和智慧被視為令人敬畏的,但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卻是俗語流行,對文人抱有輕蔑的態度。這種對文人的輕視和忽視令詩人感到不滿,通過這首詩詞表達出來。
綜上所述,劉克莊的《雜詠六言八首》以描繪美麗的玉川和舂陵地為背景,表達了對古代學者的敬佩和對當時文人地位被輕視的不滿。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自然景觀的美麗,又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知識和文人的態度,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