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興十首 / 作者:劉克莊 |
淳熙以后紹熙前,曹馬灰寒不復燃。
寧作歸來詞引避,可為勸進表求全。
斜川妙語超言外,廣武狂談發酒邊。
賴有遺文堪可質,世誰陶阮豈其然。
|
|
雜興十首解釋: 《雜興十首》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淳熙以后紹熙前,
曹馬灰寒不復燃。
寧作歸來詞引避,
可為勸進表求全。
斜川妙語超言外,
廣武狂談發酒邊。
賴有遺文堪可質,
世誰陶阮豈其然。
譯文:
從淳熙朝到紹熙朝,
曹馬的光芒已經黯淡不再點燃。
我寧愿寫一首回歸之詞來避開,
也可以作為勸進的表達,求得完整。
斜川的妙語超越了言辭之外,
廣武的狂談傳遍了酒宴邊際。
幸好有遺留的文獻可以作為憑證,
世人怎能陶醉于虛幻,難道不是如此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紹熙時期(宋神宗時期)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觀察和對文化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寫道,紹熙時期以后,曹馬(指曹操和馬超,兩位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的事跡已經黯淡無光,沒有再次引起人們的熱情。這里可能有對當時政治形勢的隱喻,暗示時局動蕩,領導者無能或失去人心。
接下來的兩句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寧愿寫回歸之詞來逃避現實,也可以作為勸進(勸進改革、求進步)的方式,以求得全面的發展。這表明作者對于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追求,同時也顯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后兩句描寫了斜川和廣武兩個地方的情景。斜川被描繪為妙語頻出,超越了言辭的范疇,暗示那里的文化風氣較為開放,有獨特的言辭和思想傳統。廣武則被形容為狂談之地,人們在酒宴上放縱地談論各種話題,可能象征著那里的文化氛圍較為豪放和放縱。這里作者可能在對比兩地的文化特點,呼應著他前面對于勸進和求全的表達。
最后兩句強調了遺留下來的文獻的重要性,這些文獻可以作為證據和參考,揭示真正的事實和價值,對于世人來說是有價值的。作者對于文化的傳承和珍視的態度從中可見一斑,并提出了批判和質疑,暗示應該以真實和客觀的態度對待文化遺產。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時代和文化的觀察,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于文化傳承的思考,同時也展現了對于進步和真實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