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趙虛齋二首 / 作者:劉克莊 |
俱列儒臣侍細氈,各為逐客問歸船。
親賢有詔徵劉向,疏遠無人贖史遷。
當日金臺諸客散,暮年鐵壁幾人全。
傷心滴露研朱筆,抱在螢窗雪案邊。
|
|
挽趙虛齋二首解釋: 詩詞:《挽趙虛齋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劉克莊
俱列儒臣侍細氈,
各為逐客問歸船。
親賢有詔徵劉向,
疏遠無人贖史遷。
當日金臺諸客散,
暮年鐵壁幾人全。
傷心滴露研朱筆,
抱在螢窗雪案邊。
中文譯文:
儒臣們一同列在細氈上侍奉,
各自追隨客人詢問他們的歸船。
親賢的人們被詔命征召了劉向,
而疏遠的人們卻無人來贖回史遷。
那一天金臺上的客人們離散,
暮年之際,鐵壁之中只剩幾人。
傷心之余,滴著露水研磨朱筆,
抱著在螢窗雪案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劉克莊寫給挽悼已故友人趙虛齋的作品,共有兩首。詩人以深情的筆觸表達了對逝去友人的思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第一首詩描述了當時儒臣們在挽悼場合上的情景。他們身穿細氈,排列在一起侍奉,詢問客人的歸船,表現(xiàn)出他們的殷切關懷。其中提到親賢有詔徵劉向,意思是有高官命令召見了賢才劉向,顯示了對劉向的重視。而疏遠無人贖史遷,則表明史遷這位學者的境遇較為孤寂,沒有人來關心他的處境。這種對待賢能和知識分子的差異,引發(fā)了詩人的思索和感慨。
第二首詩則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朋友離散的感嘆。金臺指的是當時官方舉行文會的地方,詩人描述了當年在金臺上的諸多客人們離散的情景。隨著歲月的流逝,只剩下幾位老人仍然堅守在那鐵壁之間。這種離散和歲月無情的變遷,讓詩人倍感傷心。他用滴露研磨朱筆的形象,表達了他在悲傷中堅持寫作的決心,而將這份思念抱在螢窗和雪案的旁邊,更加凸顯了他對友人的懷念。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對光陰易逝的感慨,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待賢能和學者的差異待遇。通過描繪細膩的情感和景象,劉克莊以此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和見解,使讀者感受到了他對友情和時光流轉的深切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