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 / 作者:蘇軾 |
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
剩覓蜀岡新井水,要攜鄉味過江東。
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罌粟湯。
暫借藤床與瓦枕,莫教辜負竹風涼。
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
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
|
|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解釋: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在歸途中停留在竹西寺的情景,表達了對田園生活和故鄉的向往,以及對自由自在、寧靜祥和的生活態度。
以下是《歸宜興留題竹西寺》的中文譯文:
十年歸夢寄西風,
這十年來漂泊在外,寄托思念之情于西風,
此去真為田舍翁。
如今真的歸回鄉村,像一個平凡的農家人。
剩覓蜀岡新井水,
尋覓蜀山的新井水,
要攜鄉味過江東。
希望帶著鄉土的味道過江東去。
道人勸飲雞蘇水,
廟中的道士勸我喝雞蘇水,
童子能煎罌粟湯。
小童還會煮罌粟湯。
暫借藤床與瓦枕,
暫時借用竹西寺的藤床和瓦枕,
莫教辜負竹風涼。
不要讓我辜負這竹風的涼爽。
此生已覺都無事,
我已經覺得此生沒有什么大事可做,
今歲仍逢大有年。
但今年依然是豐收的一年。
山寺歸來聞好語,
我回到山寺聽到了好的言語,
野花啼鳥亦欣然。
野花開放,鳥兒歡唱,一片欣然的景象。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歸鄉的渴望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他在詩中描繪了歸途中的一系列畫面,包括尋找新井水、與道士和小童交談、借用廟中的藤床和瓦枕等。通過這些描寫,蘇軾表達了對簡樸自然生活的向往,對鄉村風光和寧靜的追求。
詩中的竹西寺成為了一種象征,代表了寧靜、自由和純樸的生活。蘇軾在歸途中暫時停留在竹西寺,借用廟中的藤床和瓦枕,感受竹風的涼爽,表達了對這種生活方式的珍視和執著。
整首詩詞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寫,如西風、蜀岡、竹風等,與人物形象的對比,如田舍翁、道人、童子等,展示了蘇軾對自然與人文的關注,并以此凸顯了他對簡單真實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歸鄉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由、寧靜和純樸的追求。通過細膩而自然的描寫,蘇軾展現了他獨特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使讀者產生共鳴,并引發對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