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孫季蕃游凈居諸庵 / 作者:劉克莊 |
舍俗依空事梵王,韶顏寂寂度年芳。
門前草色迷行徑,院里花陰接步廊。
弓樣展來靴尚窄,黛痕剃出頂應涼。
當時若使窺鸞鏡,一步何因出洞房。
|
|
同孫季蕃游凈居諸庵解釋: 《同孫季蕃游凈居諸庵》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舍俗依空事梵王,
拋棄塵世,依附佛門事業,像梵王一樣。
韶顏寂寂度年芳。
年輕貌美的容顏默默地度過時光。
門前草色迷行徑,
庵院門前的青草叢中,迷茫了小徑。
院里花陰接步廊。
庵院里的花影與走廊相接。
弓樣展來靴尚窄,
展開弓樣的靴子仍然狹窄。
黛痕剃出頂應涼。
剃去了額頭上的黛痕,應該感到涼爽。
當時若使窺鸞鏡,
那個時候如果能夠窺視鸞鏡,
一步何因出洞房。
為什么不能一步走出洞房。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凈居諸庵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劉克莊對出家修行和超越塵世的向往之情。詩中的主人公同孫季蕃一起游覽凈居諸庵,詩人通過描繪庵院的景色和主人公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詩的開頭,“舍俗依空事梵王”,表達了詩人舍棄世俗的追求,追隨佛門事業,希望能夠像梵王一樣超脫紅塵。接著,詩人描述了主人公年輕貌美的容顏,但卻“寂寂度年芳”,默默無聞地度過時光,暗示了修行者舍棄了世俗的虛榮和享樂。
詩中描繪了庵院的景色,門前的草色迷茫了行徑,院內的花影與走廊相連,給人一種寧靜和幽雅的感覺。這些景色映襯出修行者追求的寧靜與超越。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一種略帶戲謔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行為。他展開的弓樣靴子仍然狹窄,剃去額頭上的黛痕,暗示了修行者的簡樸和超脫。最后兩句“當時若使窺鸞鏡,一步何因出洞房”,暗示了修行者盡管心向往之,卻無法輕易離開出家的生活,需要經歷更多的修行和歷練。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修行者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追求,展現了佛教文化中的清凈與超越主題。通過對庵院景色和主人公行為的描繪,給人以寧靜和超脫的感覺,同時也暗示了修行者需要經歷種種困難和考驗才能達到內心的真正超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