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襄師陳端明挽詩 / 作者:劉克莊 |
公昔加黃鉞,堂堂國勢尊。
邊人開此戶,索虜祭南門。
軍冊甲寅報,炊煙戊己屯。
吳兒勿輕議,公論在襄樊。
部曲吞聲惜,朝廷拊髀思。
誰知釣璜叟,堪將渡遼師。
無復湟中谷,空馀峴首碑。
韓門翱湜在,行狀與銘詩。
|
|
故襄師陳端明挽詩解釋: 《故襄師陳端明挽詩》是一首宋代劉克莊創作的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公昔加黃鉞,堂堂國勢尊。
邊人開此戶,索虜祭南門。
軍冊甲寅報,炊煙戊己屯。
吳兒勿輕議,公論在襄樊。
部曲吞聲惜,朝廷拊髀思。
誰知釣璜叟,堪將渡遼師。
無復湟中谷,空馀峴首碑。
韓門翱湜在,行狀與銘詩。
詩意:
這首詩詞是劉克莊為故襄師(指故鄉襄陽的教師)陳端明所作的挽詩。詩中回顧了陳端明的事跡和對他的贊頌。陳端明曾經是一位高官,擔任過重要職務,他的國家地位崇高,受到人們的尊敬。他曾經在邊境的南門處開設門戶,以便索要虜俘,同時也為了祭奠南方的英魂。他在軍隊的冊報中,用甲寅年(即宋徽宗治平二年)報告戰況,炊煙上升的戊己日子里,軍隊駐扎在邊境地區。詩中提到了吳兒,是指吳國的后裔,表示對陳端明的勸告,不要輕易發表評論,因為他的聲望在襄樊城內。陳端明的部曲(部下)默默地惋惜他離開,而朝廷也拍著腿思念他。詩中還提到了釣璜叟,指的是一個擅長釣魚的老人,他有能力渡過遼國的軍隊。詩的最后描述了襄陽的湟中谷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孤立的峴首碑。韓門的翱湜(指韓愈)在這里行走,記錄了陳端明的事跡,刻下了銘詩。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陳端明的挽詩,展現了他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和對他的贊賞。詩中運用了具象的描寫,如黃鉞、南門、炊煙等,使得情景更加生動。詩中還融入了對歷史人物和傳說的暗示,如吳兒、釣璜叟等,增添了神秘感和傳奇色彩。最后兩句描述了襄陽的湟中谷已經荒涼,只剩下孤立的峴首碑,暗示著時光流轉、歷史更迭的無情,以及陳端明事跡的殘缺與遺忘。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陳端明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時代變遷和人事無常的主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