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李尚書二首 / 作者:劉克莊 |
幕下多材雋,于今盡策勛。
可憐狂處士,曾揖大將軍。
久戌兒郎老,新招部曲分。
此生甘寂寞,有淚濕高墳。
|
|
挽李尚書二首解釋: 詩詞:《挽李尚書二首》
幕下多材雋,于今盡策勛。
可憐狂處士,曾揖大將軍。
久戌兒郎老,新招部曲分。
此生甘寂寞,有淚濕高墳。
中文譯文:
向李尚書致哀(其一)
在朝廷中有許多才華出眾的人,至今都得到了豐功偉績的賞識。
可憐那位狂放的隱士,曾經恭敬地向偉大的將軍行禮。
長期在戍邊的兒郎已經衰老,新招募的部曲分散了。
這一生甘愿孤獨寂寞,淚水濕潤了他高高的墳墓。
向李尚書致哀(其二)
在朝廷中有許多才華出眾的人,至今都得到了豐功偉績的賞識。
可憐那位狂放的隱士,曾經恭敬地向偉大的將軍行禮。
長期在戍邊的兒郎已經衰老,新招募的部曲分散了。
這一生甘愿孤獨寂寞,淚水濕潤了他高高的墳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劉克莊挽詩,用來表達對已故李尚書的哀悼之情。李尚書是宋代的一位重要官員,擁有卓越的才華和出色的政績。詩中描述了朝廷中充滿才華的人才,他們在李尚書的帶領下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一個狂放的隱士的可憐之情。這位隱士曾向偉大的將軍表示過恭敬,但他卻選擇了孤獨的生活方式,遠離塵囂。他在邊疆駐守已久的兒郎逐漸老去,新招募的部曲也分散了。詩人認為這位隱士甘愿接受孤獨和寂寞,用淚水去懷念他已經安葬在高高墳墓中的生命。
整首詩通過對李尚書和隱士的對比,抒發了對英才顯赫的悼念以及對選擇孤獨生活的人的理解與同情。詩人以深情的語言和形象描寫,表達了對逝去的人物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同時,詩中也反映了宋代社會中存在著對于權力和成就的追逐,以及對于隱士精神和自由選擇的崇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