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中 / 作者:蘇軾 |
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
空馀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
|
隆中解釋:
《隆中》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隆中》
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
空馀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譯文:
諸葛來到西國,千年的愛未曾減退。
今天早晨游覽故里,蜀地的客人無法掩飾悲傷。
誰說襄陽野地,孕育了這支萬乘之師。
山中還保存著其英勇的形貌,挺拔如龍的姿態(tài)。
龍蟠山水秀麗,龍已離去轉(zhuǎn)移到深淵潭底。
只剩下曲折蜿蜒的足跡,使我不禁流下寒冷的淚水。
詩意:
這首詩詞以諸葛亮為主題,表達(dá)了對蜀地歷史和諸葛亮的敬仰之情。詩人蘇軾游覽故里,感慨萬分,他提到了襄陽野地孕育了諸葛亮帶領(lǐng)的強(qiáng)大軍隊(duì),將其比作矯矯龍之姿。山水秀麗,但龍已離去,只剩下蜿蜒的足跡,這讓詩人感到悲傷和凄涼。整首詩表達(dá)了對歷史的追思和對英雄的敬仰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蜀地歷史和諸葛亮的贊美,展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人物和歷史的敬仰之情。詩人蘇軾以簡潔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表達(dá)了對諸葛亮的崇敬和對蜀地歷史的懷念之情。他借助襄陽野地的歷史背景,將諸葛亮比作矯矯龍之姿,突顯了其智謀和英勇。同時,通過描繪山水秀麗、龍去淵潭移的景象,表達(dá)了歷史的變遷和英雄的離去,給人以深深的思索與感慨。整首詩詞語言簡練,意境深遠(yuǎn),展示了蘇軾獨(dú)特的藝術(shù)才華和對歷史的熱愛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