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和張文學 / 作者:劉克莊 |
安知后來者,所作不如今。
孰可執(zhí)牛耳,君能貫虱心。
孤根才一寸,老干忽千尋。
未必子期死,無人聽古音。
|
|
再和張文學解釋: 詩詞:《再和張文學》
朝代:宋代
作者:劉克莊
安知后來者,所作不如今。
孰可執(zhí)牛耳,君能貫虱心。
孤根才一寸,老干忽千尋。
未必子期死,無人聽古音。
中文譯文:
誰能知道后來的人,所作之詩不如今時。
誰能夠握住牛耳(象征才華超群),你能洞察虱子的心思。
雖然才華只有一寸長,但是歲月的積累卻多如千尋。
未必子期(指前人)就已經(jīng)消逝,只是無人再傾聽古老的音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劉克莊寫給張文學的回信,表達了對后來者的不屑和對自己才華的自信。詩人認為后來的人所作的詩與當下的詩不可同日而語,認為自己是獨步當時的才子。他嘲諷地說,就算是有人能夠握住牛的耳朵(象征超群才華),也不如自己能夠洞察虱子的心思(意指自己的才華超越了常人)。盡管自己的才華只有一寸長(指自謙),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才華卻積累如千尋般深厚。他并不認為前輩們的才華已經(jīng)消逝,只是無人再去欣賞那古老的音韻。
這首詩表達了劉克莊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和對后來者的輕蔑,同時也帶有一些諷刺的成分。詩人認為自己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造詣超越了當時的其他人,對后來者的才華持懷疑態(tài)度,并認為自己的才華將會流傳下去,而后來者的作品則可能被遺忘。整首詩語言簡練,表達了詩人對自身才華的驕傲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展現(xiàn)了他在文學上的自信和獨立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