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辰春上冢五首·中{左山右尋} / 作者:劉克莊 |
憶昨隆乾致太平,諸賢聳聽鳳先鳴。
奏篇不愧登瀛選,拂袖難留出晝行。
當日伯夷兄弟瘦,至今楊震子孫清。
定知千載蟆陵路,尚有行人酹董生。
|
|
壬辰春上冢五首·中{左山右尋}解釋: 詩詞:《壬辰春上冢五首·中{左山右尋}》
憶昨隆乾致太平,
諸賢聳聽鳳先鳴。
奏篇不愧登瀛選,
拂袖難留出晝行。
當日伯夷兄弟瘦,
至今楊震子孫清。
定知千載蟆陵路,
尚有行人酹董生。
中文譯文:
回憶昨天隆乾帶來太平盛世,
眾賢士們振聾發聵地傾聽鳳凰先鳴。
他們的奏章毫不遜色地登上瀛臺的選錄,
輕拂袖袍難以停留在白天行走。
當年伯夷和伊尹兄弟身材消瘦,
如今楊震的子孫依然廉潔清正。
可以肯定,千年后的蟆陵路,
仍有行人前來敬祭董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劉克莊的《壬辰春上冢五首》中的第三首,題為《中{左山右尋}》。詩人回憶起隆乾年間的太平盛世,稱贊當時的賢臣們傾聽鳳凰的先聲。他們的奏章被選錄在瀛臺,光榮無比,他們行走在白天也難以停留,忙于國事。
接著,詩人提到了伯夷和伊尹,他們是古代傳說中的賢臣,他們的身材消瘦可能是因為他們節食克己的品德所致。而楊震則是宋代的名臣,他的后代仍然保持廉潔正直的品質。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觀點,即千年后的蟆陵路上,仍會有行人前來敬祭董生。這里的董生指的是董仲舒,他是西漢時期的儒家學者,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學術貢獻。詩人通過引用歷史人物,表達了對道德高尚和清廉政治的贊美,并希望這種美德能夠流傳下去,影響后世。
整首詩以太平盛世和賢臣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和清廉政治的向往,同時也呼喚后人能夠效仿賢人的榜樣,保持高尚的品德。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寄托了對美好社會和政治倫理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