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興國池鶴上劉相公 / 作者:張眾甫 |
馴狎經時久,褵褷短翮存。
不隨淮海變,空愧稻粱恩。
獨立秋天靜,單棲夕露繁。
欲飛還斂翼,詎敢望乘軒。
|
|
寄興國池鶴上劉相公解釋: 《寄興國池鶴上劉相公》是唐代張眾甫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馴狎經時久,
褵褷短翮存。
不隨淮海變,
空愧稻粱恩。
獨立秋天靜,
單棲夕露繁。
欲飛還斂翼,
詎敢望乘軒。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只長期馴養于興國池的鶴,它的羽翼已經破損,但仍然保留一些短翮。它不隨著淮海水位的變化而改變,感到對稻粱供養的恩情空有愧疚之感。鶴獨自站立在寧靜的秋天,夜晚露水多了,它欲望飛翔,但還是收起了翅膀,不敢奢望乘坐軒車飛行。
賞析:
這首詩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一只鶴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對自然界生靈的關愛之情。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性動物,常被賦予高尚、純潔、自立不群的象征意義。在這首詩中,鶴是作者表達自身情感的載體,通過描寫鶴的形態和行為,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感慨和思考。
詩中的馴狎經時久、褵褷短翮存,形象地描述了鶴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馴養,羽翼已經破損,不再完美。鶴不隨淮海的變化而改變,表達了對自然界變幻無常的態度,表現了鶴獨立超脫的品質。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鶴獨自棲息在寧靜的秋天,夜晚露水多了,鶴雖然渴望飛翔,但還是收起了翅膀,不敢奢望乘坐軒車飛行。這里既有對自然界秋天的描繪,也有對鶴的自我克制和謙遜的描繪。鶴的行為表現出對稻粱供養的恩情之感,以及對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自律和尊重。
整首詩以簡潔、洗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鶴的傾慕之情,通過鶴的形象和行為,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考。這首詩既展示了自然界的景觀,也寄托了人們對高尚品質和自我約束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