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壤詩 / 作者:蘇軾 |
帝息此壤,以藩幽臺。
有神司之,隨取而培。
帝敕下民,無敢或開。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誰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無是墳者,誰取誰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
|
息壤詩解釋:
《息壤詩》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帝息此壤,以藩幽臺。
有神司之,隨取而培。
帝敕下民,無敢或開。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誰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無是墳者,誰取誰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關于帝王統治和民眾反抗的寓言故事。詩中的"帝"代表統治者,"壤"指代國土,"藩幽臺"表示帝王的宮廷。統治者通過雷雨來懲罰民眾,而民眾則幸災樂禍地看到帝王發怒。然而,帝王對于民眾的真實情況并不了解,沒有人敢向他匯報。當帝王的怒氣平息時,大地震動,使民眾提前知道帝王的怒火即將再次降臨,他們成為帝王的工具。詩中提到的"墳"指代民眾的墳墓,"射"表示帝王的打擊。
賞析:
《息壤詩》通過寓言的方式表達了對統治者專橫行為的批評,以及民眾對于統治者怒火的反應。詩中運用了象征和隱喻,通過雷雨和地震來代表帝王的懲罰和民眾的苦難。整首詩詞寫意深遠,寓意豐富。蘇軾巧妙地將政治現實與自然現象相結合,展示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緊張關系。
詩詞中的"帝"一詞可能代表了當時的皇帝,也可以理解為任何權力在握的統治者。蘇軾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對專制統治的反思,展現了對普通民眾的同情和理解。整首詩詞透露出對權力濫用和民眾苦難的憂慮,同時也呼喚人們要敢于反抗,爭取自由和尊嚴。
《息壤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繪了一個悲壯的政治畫面,引發人們對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和權力的思考。它是蘇軾思想觀念和藝術創作的結晶,也是宋代文學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