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李昌期 / 作者:楊洵美 |
三山載群仙,峨峨咸浪中。
云衣剪不得,此路安可從。
我生亦何事,出門如飛蓬。
白日又黃昏,所悲瑤草空。
蟲聲故鄉夢,枕上禾黍風。
吾道如未喪,天運何時通。
|
|
答李昌期解釋: 《答李昌期》
三山載群仙,
峨峨咸浪中。
云衣剪不得,
此路安可從。
我生亦何事,
出門如飛蓬。
白日又黃昏,
所悲瑤草空。
蟲聲故鄉夢,
枕上禾黍風。
吾道如未喪,
天運何時通。
中文譯文:
三座山峰承載著眾多仙人,
高聳入云,宛如浩渺的海浪中。
云衣無法剪裁,
這條路安全可行嗎?
我的生命又有何事,
離家出門如同飄蕩的蓬草。
白天轉瞬即過,夜幕降臨,
我所悲傷的是虛幻的瑤草。
昆蟲的鳴叫喚起故鄉的夢,
枕上吹來稻谷和黍子的風。
我信奉的道路未曾失去,
天命何時能夠通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楊洵美的《答李昌期》。詩人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
詩的開篇,詩人以三座山峰作為象征,承載著眾多仙人,形容它們高聳入云,宛如洶涌的海浪,給人以壯麗的景象。然而,云衣卻無法剪裁,表達了詩人對仙人之路的渴望,卻感到無從進入。
接下來,詩人表達了對自己生命的思考。他感嘆自己的生活似乎沒有目標,出門離家的時候像隨風飄蕩的蓬草,沒有確定的方向和歸宿。白天轉瞬即過,夜幕降臨,詩人感到悲傷的是虛幻的瑤草,暗示著他對于人生的追求和期待卻化為了虛幻和空虛。
然而,詩中出現了故鄉的夢和枕上吹來的禾黍風,這些細節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雖然他身處異鄉,但內心深處仍然留有對故鄉的記憶和渴望。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己信奉的道路的堅持和對命運的期待。盡管他的道路并未迷失,但他卻在思考何時能夠通達天命,什么時候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整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和追問。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個人經歷,抒發了對人生意義和命運的思索,以及對理想和追求的渴望。整首詩抒發了一種對現實和追求之間的矛盾感和思考,給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