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李道士 / 作者:蘇軾 |
世人只數(shù)曹將軍,誰知虎頭非癡人。
腰間大羽何足道,頰上三毛自有神。
平生狎侮諸公子,戲著幼輿巖石里。
故教世世作黃冠,布襪青鞋弄云水。
千年鼻祖守關(guān)門,一念還為李耳孫。
香火舊緣何日盡,丹青余習(xí)至今存。
五十之年初過二,衰顏記我今如此。
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
|
贈李道士解釋:
詩詞:《贈李道士》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世人只數(shù)曹將軍,
誰知虎頭非癡人。
腰間大羽何足道,
頰上三毛自有神。
平生狎侮諸公子,
戲著幼輿巖石里。
故教世世作黃冠,
布襪青鞋弄云水。
千年鼻祖守關(guān)門,
一念還為李耳孫。
香火舊緣何日盡,
丹青余習(xí)至今存。
五十之年初過二,
衰顏記我今如此。
他時要指集賢人,
知是香山老居士。
中文譯文:
世人只知道曹將軍,
誰知道虎頭非凡人。
腰間佩戴的大羽毛何足道,
頰上的三根胡須自有靈氣。
平生輕蔑戲弄諸位公子,
在幼年時戲耍于山石之間。
因此,傳世使人成為黃冠之士,
穿著布襪和青色鞋子嬉戲于云水之間。
千年守衛(wèi)著鼻祖的關(guān)門,
一念之間卻成為李耳的孫子。
香火的舊緣何時能盡,
丹青畫作的技藝一直保存至今。
五十歲初過而我仍像二十歲,
衰顏讓我記住了現(xiàn)在的模樣。
將來若要指點集賢之人,
請知道我是香山的老居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寫給李道士的贈詩。詩中表達了對李道士的贊賞和敬意,以及對自己年華漸逝的感慨。
首先,蘇軾提到世人只知道曹將軍,但他認為李道士的虎頭形象卻非同尋常,顯示出李道士非凡的氣質(zhì)和才華。
接下來,蘇軾描述了李道士的裝束和外貌。他提到李道士腰間佩戴的大羽毛并不是無關(guān)緊要的,而是象征李道士的高尚品質(zhì)。頰上的三根胡須也顯示出李道士的神秘和靈氣。
蘇軾回顧了自己平生輕蔑戲弄諸位公子的經(jīng)歷,與李道士的背景形成對比。他曾在幼年時在山石之間嬉戲,而李道士卻被教導(dǎo)成為黃冠之士,穿著布襪和青色鞋子在云水之間自由自在。
詩的后半部分,蘇軾表達了對李道士和自己的思考。他提到李道士守護著鼻祖的關(guān)門,但一念之間卻成為李耳的孫子,暗示了歷史的滄桑變遷。香火的舊緣何時能盡,丹青畫作的技藝至今保存,這表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和對時間流逝的感嘆。
最后,蘇軾以自己五十歲初過的衰顏為自嘲,暗示了歲月不饒人的現(xiàn)實。他稱將來若要指點集賢之人,希望他們能認識到自己是香山的老居士,表達了對自己的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智者的期望。
整首詩以贊頌李道士為主線,通過對比自己和李道士的經(jīng)歷和形象,展示了對李道士的敬仰和對自身生命的反思。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描繪了李道士的非凡形象和自己的衰老感慨,表達了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和智者的珍視與推崇。整體上,這首詩詞既是對李道士的贊美,也是蘇軾對時間流逝和人生感慨的抒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