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 作者:蘇軾 |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云歸無處尋。
三過門間老病死。
一彈指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
|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解釋: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初驚鶴瘦不可識,
旋覺云歸無處尋。
三過門間老病死,
一彈指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
鄉井難忘尚有心。
欲向錢塘訪圓澤,
葛洪川畔待秋深。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對永樂文長老去世的感慨之作。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生命無常的思考,以及對過去親友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待。
賞析:
1. 第一聯“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云歸無處尋。”描繪了歲月流轉,人事變遷的情景。鶴是長壽的象征,但歲月的流逝使得鶴也變得瘦弱不可識別,云也不再返回,象征著過去的美好已經消逝,往事難尋。
2. 第二聯“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表達了生命的短暫和脆弱。人們三次經過一個門檻,老去、生病、死亡,而這一切轉瞬即逝,時間的流逝如同彈指一揮間。
3. 第三聯“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揭示了作者對生死的淡然態度。他已經習慣了生死的變幻,不再流淚。但他對故鄉的情感卻始終保持著,依然懷有真摯的情感。
4. 最后一聯“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表達了對未來的期待。蘇軾表達了他想去錢塘訪問圓澤(地名)的愿望,同時也期待著秋天的深入,暗示著對未來的希望和向往。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生命短暫和生死無常的思考。通過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待,展現了作者對生命的淡泊和對美好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