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鎖山十詠 / 作者:王易簡 |
古來得道人,一往無留蹤。
胡為戀幽絕,努力抗祖龍。
冠簪宛如刻,蘚蔓不敢封。
形化影未滅,石堅誠可通。
靈仙去已遙,聊爾驚凡庸。
|
|
九鎖山十詠解釋: 《九鎖山十詠》是宋代王易簡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古來得道人,
一往無留蹤。
胡為戀幽絕,
努力抗祖龍。
冠簪宛如刻,
蘚蔓不敢封。
形化影未滅,
石堅誠可通。
靈仙去已遙,
聊爾驚凡庸。
譯文:
自古以來,修得道的人,
一往無痕跡。
為何執著幽絕之境,
努力抗拒祖龍之命。
頭戴冠冕猶如雕刻,
青苔茵茵不敢封塵。
形體雖已消散,但影子未曾消逝,
堅固的石頭仍可以穿透。
靈仙已經遠去,
只為驚動凡庸之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修道者追求超脫塵世的心境。詩中的“得道人”指的是修煉有成的人,他們追求道之境地而不留下世俗的痕跡。作者對于修道者的選擇感到疑惑,為什么他們如此執著于幽深、孤寂的境地,以至于要與祖龍(指世俗的束縛和命運)抗爭。
詩中的“冠簪”象征高貴的地位,而“蘚蔓”則代表了自然的生長和堅韌,它們都與修道者相呼應,展示了修道者內心的堅定與不可動搖。即使修道者的形體已經消散,但他們的影子依然存在,猶如石頭一般堅固,仍然能夠傳遞信息。
最后兩句表達了修道者的境界已經遠離塵世,他們也只是為了震驚那些平庸之人而留下痕跡。整首詩詞通過對修道者境界的描繪,表達了對超脫世俗的追求和對修道者選擇的思考,同時也暗示了修道者的高貴和堅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