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第后謝座主 / 作者:周匡物 |
一從東越入西秦,十度聞鶯不見春。
試向昆山投瓦礫,便容靈沼濯埃塵。
悲歡暗負風云力,感激潛生草木身。
中夜自將形影語,古來吞炭是何人。
|
|
及第后謝座主解釋: 《及第后謝座主》是唐代詩人周匡物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從東越入西秦,
十度聞鶯不見春。
試向昆山投瓦礫,
便容靈沼濯埃塵。
悲歡暗負風云力,
感激潛生草木身。
中夜自將形影語,
古來吞炭是何人。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及第之后的感慨和思考。詩人離開了東越,來到了西秦,但是經過了十次春天的來臨,他卻聽不到鶯的鳴聲。他試圖將自己的心聲投射到昆山上,讓自己容納昆山的靈氣,洗滌心中的塵埃。詩人在悲歡中暗自承擔著風云的力量,感激地意識到自己與大自然的聯系。在深夜里,他與自己的身影對話,思考古代那些吞炭自盡的人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及第之后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詩人離開了東越,進入了西秦,但是他卻感覺到失去了春天的氣息,鶯鳥的鳴叫音符未曾傳來。這里鶯鳥不見,春天也難覓,可能象征著詩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他試圖借助昆山的靈氣來洗滌內心的塵埃,這表達了詩人對于精神凈化和修煉的渴望。
詩中提到的悲歡暗負風云力,感激潛生草木身,表明詩人在悲歡交加之中,承擔著風云的力量,體悟到人與自然的親密聯系。這種感激之情,使他意識到自己與大自然的共生關系,認識到自然界中萬物有靈,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詩的最后兩句中,詩人自問古來吞炭是何人,表達了詩人對于古代吞炭自盡的人的思考和懷疑。這句話暗示了詩人對于不同人生境遇下人們的選擇和命運的思索。
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于人生的感慨與思考,揭示了他對于理想境界和與自然的共生關系的追求。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內心感受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命運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并通過對古人命運的質問,彰顯了詩人對于命運和人生意義的追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