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淵師歸徑山 / 作者:蘇軾 |
我昔嘗為徑山客,至今詩筆余山色。
師住此山三十年,妙語應須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飛蚊猛捷如花鷹。
羨師方丈冰雪冷,蘭膏不動長明燈。
山中故人知我至,爭來問訊今何似。
為言百事不如人,兩眼猶能書細字。
(徑山夏無蚊。
余舊詩云:問龍乞水歸洗眼,欲看細字銷殘年。
)
|
|
送淵師歸徑山解釋:
《送淵師歸徑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曾經是徑山的客人,
至今仍用詩筆描繪山色。
師傅在這山上住了三十年,
他的妙語只有山骨能理解。
溪城的六月,水蒸氣和云霧繚繞,
飛蚊猛烈如花鷹。
我羨慕師傅方丈里的冰雪冷,
那里的蘭膏不會融化,長明燈也不會搖晃。
山中的故人知道我回來了,
紛紛來問我現在怎么樣了。
我告訴他們百事都不如一個人,
然而即使如此,我的雙眼仍然能書寫細小的字。(徑山夏天沒有蚊子。我以前的詩中說過:問龍乞水歸洗眼,欲看細字銷殘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送別淵師歸徑山為主題,表達了對師傅的敬仰和對山川之美的描繪。詩人自述曾是徑山的客人,并通過自己的詩筆將山景留存在詩中。師傅在這座山上生活了三十年,他的妙語智慧需要通過對山的理解才能領悟。詩人描述了溪城六月的景象,水蒸氣和云霧彌漫,飛蚊活躍如花鷹。他羨慕師傅居住的方丈,那里的冰雪冷藏得住蘭膏,長明燈也不會晃動。詩人回到山中,舊友們得知他的到來,紛紛前來問候,詢問他的近況。詩人告訴他們,百事紛擾都不如一個人的寧靜,即使如此,他的雙眼仍能書寫細小的字。最后,詩人提到夏天的徑山沒有蚊子,而他以前的詩中寫道,他乞求龍將水灑在自己的眼睛上,希望能看清細小的字,以此消磨歲月的痕跡。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師傅和山川之美的敬仰之情。他將自己曾經作為山中客人的經歷與師傅的居住經歷相對照,通過對山的描繪和師傅的妙語,展示了對山川自然的理解和對師傅智慧的推崇。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將讀者帶入了山中的景象和情境,展示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整首詩詞以樸素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內心深處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與師傅的對話和對細小字跡的描繪,表達了對寧靜和深思的渴望。同時,詩人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對細節的關注,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深入思考和感悟的詩意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