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 作者:蘇軾 |
溪上青山三百疊,快馬輕衫來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
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
|
|
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解釋:
《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溪上青山三百疊,
快馬輕衫來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
橫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輕軟,
蒲薦松床亦香滑。
夜深風露滿中庭,
惟見孤螢自開闔。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旅行途中的景色和感受。他在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的路上,看到了連綿起伏的青山,有時山峰交錯,如層疊起伏。快馬和輕盈的衣袍在這美景中掠過,留下一抹迅疾的身影。蘇軾在山腳下看到了一戶人家,他們依山而建,竹林修竹,這個地方安靜宜人。他渴望喝到一口清泉,這條橫貫道路的清泉知道他的渴望。蘇軾的芒鞋和竹杖都很輕軟,他自由自在地行走。他找到了一張蒲草制成的床鋪,躺在上面香滑舒適。當夜深人靜時,中庭充滿了微風和露水,唯獨看到一只孤螢,自由地在開合。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蘇軾旅途中的景色和心境。他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青山連綿起伏,給人以壯麗和宏偉之感,而快馬輕衫的形象則表達了旅行的迅速和輕盈。作者倚山修竹的人家則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清泉滿足了蘇軾的渴望,體現了自然的慷慨。芒鞋和竹杖的輕軟讓蘇軾行走自如,展現了他旅行的自由與舒適。最后,夜晚的風露和孤螢的出現,將詩詞的氛圍推向了寧靜和寂靜之境。
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簡潔的語言,展示了自然風景和旅行的愉悅感。蘇軾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由自在、寧靜和舒適生活的渴望。這首詩詞充滿了詩人的感慨和情感,同時也勾勒出了一幅美麗而寧靜的自然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