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 / 作者:蘇軾 |
仙風入骨已凌云,秋水為文不受塵。
一噫固應號地籟,余波猶足掛天紳。
買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勞挽六鈞。
莫向百花潭上去,醉翁不見與誰春。
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蕓。
自少多言晚聞道,従今閉口不論文。
滟翻白獸樽中酒,歸煮青泥坊底芹。
要識老僧無盡處,床前牛蟻不曾聞。
|
|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解釋: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仙風入骨已凌云,
秋水為文不受塵。
一噫固應號地籟,
余波猶足掛天紳。
買牛但自捐三尺,
射鼠何勞挽六鈞。
莫向百花潭上去,
醉翁不見與誰春。
滔滔四海我知津,
每愧先生植杖蕓。
自少多言晚聞道,
從今閉口不論文。
滟翻白獸樽中酒,
歸煮青泥坊底芹。
要識老僧無盡處,
床前牛蟻不曾聞。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蘇軾對自己文學才華的自嘲和對世俗功名的淡漠態度。詩中運用了典故和比喻,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詩人自謙地說自己像仙人一樣,風入骨已經凌云,意味著他的文采超凡脫俗,不受塵世的玷污。他認為自己的才華應該被稱為地籟,而不是世俗俗語。他的才華像余波一樣,依然掛在天上,意味著他的文學影響長遠。
接下來,詩人表達了對功名利祿的淡漠和不屑。他說買牛只需自捐三尺(指捐獻三尺竹杖),而不必挽六鈞(指挽動六鈞重的弓弩射鼠,喻指功名之事)。他勸告人們不要去百花潭上追求名利,因為他自己(以醉翁自比)也不見得欣賞世俗的春景。
詩人接著表達了自己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洞悉。他說滔滔四海,他了解其中的津要,意味著他對世事有所了解,但他常常感到愧疚,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才華并不能為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只是虛有其表。他自幼多言,晚年才開始真正聽到有關道德和人生的教誨,所以從今以后他決定閉口不再談論文學。
最后兩句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嘲諷。他說滟翻(洶涌)的白獸樽中裝滿了酒,而歸去煮的是平凡的青泥坊底的芹菜。他要識別出老僧(指自己)的無窮境界,需要在床前的一只牛和一只蟻的眼前得到認可。這里牛蟻不曾聞,暗指世俗人士對他的才華無法理解。
整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世俗功名的淡漠態度,強調個人的獨立精神和追求內心自由的價值。詩人以自嘲和諷刺的方式表達了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中文譯文:
仙風入骨已凌云,
秋水為文不受塵。
一噫固應號地籟,
余波猶足掛天紳。
買牛但自捐三尺,
射鼠何勞挽六鈞。
莫向百花潭上去,
醉翁不見與誰春。
滔滔四海我知津,
每愧先生植杖蕓。
自少多言晚聞道,
從今閉口不論文。
滟翻白獸樽中酒,
歸煮青泥坊底芹。
要識老僧無盡處,
床前牛蟻不曾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軾以自嘲和諷刺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對功名利祿的淡漠態度以及對文學的獨立追求。
詩的開頭,蘇軾自謙地說自己像仙人一樣,仙風入骨已經凌云,意味著他的文采超凡脫俗,不受塵世的玷污。他以秋水為文,意味著他的作品清澈明亮,不受俗世之塵的侵擾。他將自己的才華比喻為地籟,認為其聲音應該被稱為天籟。
接下來,蘇軾以幽默的口吻諷刺功名利祿的虛浮。他說買牛只需要自愿捐獻三尺長的竹杖,而不必費力挽動六鈞重的弓弩去射鼠,暗示功名之事并不值得他去追求。他勸告人們不要去百花潭上追逐名利,因為他自己(以醉翁自比)也不見得看重世俗的春景。這里的“春”既指春季的景色,也指世俗的繁華。
隨后,蘇軾表達了對社會和人生的洞悉。他說自己了解滔滔四海中的津要,意味著他對世事有所了解。然而,他常常感到愧疚,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才華不能為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只是虛有其表。他自幼多言,晚年才開始真正聽到有關道德和人生的教誨,所以從今以后他決定閉口不再談論文學。
最后兩句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對世俗的嘲諷。蘇軾說滟翻(洶涌)的白獸樽中裝滿了酒,然而,歸去煮的卻只是平凡的青泥坊底的芹菜。他想要識別出老僧(指自己)的無盡境界,需要在床前的一只牛和一只蟻的眼前得到認可。這里的牛和蟻象征著世俗人士,暗示他們對蘇軾的才華無法理解。
整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功名利祿的淡漠態度,強調個人的獨立精神和追求內心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