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 / 作者:于鵠 |
年老功成乞罷兵,玉階匍匐進雙旌。
朱門鴛瓦為仙觀,白領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樣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時浸發春泉里,猶夢紅樓簫管聲。
|
|
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解釋: 《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是唐代于鵠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年老功成乞罷兵,
玉階匍匐進雙旌。
朱門鴛瓦為仙觀,
白領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樣髻,
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時浸發春泉里,
猶夢紅樓簫管聲。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送別唐朝一位名叫讓節(或中丞)的大夫歸山修道的場景。讓節已經年老,取得了豐功偉績,但他希望放棄兵權,回歸山林,追求修道的境界。在他離開的時候,玉階上擺放著雙旌,象征著他的身份和功勛。他所居住的朱門旁邊建有一座仙觀,屋頂瓦片上繪有鴛鴦圖案,令人聯想到仙境。讓節穿著白領狐裘,從帝都出發,離開了官方的塵囂。他的侍女們不再梳理官方的發髻,而是改為梳理道家的發式。他的蕃童們也改名為道家的名字。當他到達山泉邊,沐浴其中時,仿佛還會在夢中聽到紅樓中那悠揚的簫管聲。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唐代大夫讓節歸山修道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和追求道家境界的向往。詩中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展示了讓節離開官場、脫離塵囂的決心和態度。作者運用了形象鮮明的對比,將讓節的離開與道家修行的理念相結合,賦予了詩詞以寧靜、幽遠的意境。
詩中的玉階、雙旌、朱門等描寫了讓節作為一位功勛卓著的大夫的身份和地位,而仙觀、白領狐裘、道家發式等描寫則象征了他追求隱逸、超然的心境。通過這些描寫,詩詞展現了讓節離開世俗的欲望和追求內心寧靜的決心。最后的紅樓簫管聲則象征了他對純潔、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隱士生活的憧憬。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細致的描寫,勾勒出一個寧靜、幽遠的畫面。它傳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追求內心寧靜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社會士人對世俗榮華的疲倦與厭倦。這首詩詞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遠的主題,展示了唐代文人士人的精神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送唐大夫讓節歸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是唐代于鵠創作的一首詩。詩意表達了一位名叫讓節(或中丞)的唐朝大夫年老功成,向朝廷辭行歸山修道的情景。
年老功成乞罷兵,
玉階匍匐進雙旌。
朱門鴛瓦為仙觀,
白領狐裘出帝城。
詩的開頭,表達了讓節已經年老而功業已就,他請求辭去軍職。他匍匐在玉階上,表示他對朝廷的恭敬。雙旌代表他的身份和功績。
朱門鴛瓦為仙觀,指的是讓節住的地方旁邊有一座仙觀,屋頂上的鴛鴦瓦片增添了仙境的氛圍。白領狐裘出帝城,意味著他穿著白領的狐裘,離開皇城,追求道家的生活。
侍女休梳官樣髻,
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時浸發春泉里,
猶夢紅樓簫管聲。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讓節離開官場后的變化。他的侍女不再梳理官樣的發髻,蕃童們也改名為道家的名字,這顯示了他們追求隱逸生活的決心。當讓節到達山泉邊,沐浴其中時,他仿佛還在夢中聽到紅樓中那悠揚的簫管聲。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讓節從官場歸山修道的情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他追求隱逸、超然的心境。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追求內心寧靜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社會士人對世俗榮華的疲倦與厭倦。整首詩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遠的主題,展示了唐代文人士人的精神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