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曲(一作出塞曲) / 作者:于鵠 |
行人朝走馬,直走薊城傍。
薊城通漢北,萬里別吳鄉。
海上一烽火,沙中百戰場。
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
|
|
塞上曲(一作出塞曲)解釋: 《塞上曲(一作出塞曲)》是唐代詩人于鵠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行人朝走馬,直走薊城傍。
薊城通漢北,萬里別吳鄉。
海上一烽火,沙中百戰場。
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
譯文:
行人早晨騎馬啟程,徑直走向薊城旁。
薊城通往漢朝北部,別離吳鄉萬里長。
海上烽火燃起一座,沙場之上百戰場。
軍令傳達到邊郡上,春光照耀河陽鄉。
婀娜的漢宮柳垂拂,青翠的胡地桑。
詩意:
這首詩以塞上之戰為背景,描繪了邊塞的壯麗景色和戰爭的殘酷。詩中行人直奔薊城,薊城是通往漢朝北部的關隘,離別吳鄉千里之遙。海上的烽火燃起,沙場之上百戰頻發。軍書傳達到邊郡,春光照耀著河陽鄉。漢宮中婀娜的柳樹依然婀娜多姿,而胡地上的桑樹仍然郁郁蔥蔥。琵琶在邊塞奏響,橫笛聲斷絕了君王的腸絕之音。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邊塞的景色和戰爭的場面,展現了唐代邊塞軍人的艱苦生活和不屈的精神。詩中的行人代表了邊塞軍人,他們放棄吳鄉的家園,馳騁于戰火之中,忠誠地執行軍令。海上的烽火和沙場的百戰,表現了邊塞的緊張局勢和頻繁的戰斗。詩中的漢宮柳和胡地桑,象征了中原和西域的不同風土人情,通過對比展現了邊塞的蒼涼和邊疆的艱辛。最后兩句以琵琶和橫笛的音樂形象,表達了邊塞軍人離別家園、奮戰沙場的悲壯情感。
整首詩通過鮮明的意象和對比,描繪了邊塞的壯麗景色和軍人的忠誠與犧牲精神,展示了唐代邊塞文化的特點,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邊塞軍人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