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李暹 / 作者:于鵠 |
任性常多出,人來得見稀。
市樓逢酒住,野寺送僧歸。
檐下懸秋葉,籬頭曬褐衣。
門前南北路,誰肯入柴扉。
|
|
尋李暹解釋: 《尋李暹》是唐代詩人于鵠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任性常多出,人來得見稀。
市樓逢酒住,野寺送僧歸。
檐下懸秋葉,籬頭曬褐衣。
門前南北路,誰肯入柴扉。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于鵠尋找李暹的經歷和感受。李暹可能是詩人的友人或知己,而詩人筆下的李暹則是一個獨立而自由的人物。詩中表達了詩人對李暹的向往,同時也抒發了對現實世界中束縛和約束的厭倦。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系列景物和場景,展示了詩人尋找李暹的過程。詩的開頭寫道:“任性常多出,人來得見稀。”這句話表明李暹是一個性格獨特、行為隨心的人,不易遇見。接著,詩人描述了自己在市樓上逢酒而住,以及在野寺為送僧人歸家。這些行為顯示了詩人對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接下來的兩句“檐下懸秋葉,籬頭曬褐衣”,通過描繪檐下飄落的秋葉和籬笆上晾曬的褐色衣物,展示了詩人居住環境的樸素和自然。最后一句“門前南北路,誰肯入柴扉”,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對世俗之人的不感興趣。詩人意味深長地暗示,只有少數人愿意進入他的柴扉之內,了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整首詩詞情感深沉,表達了詩人的追求自由和超脫塵世的渴望。同時,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繪,展示了一種寧靜、樸素的生活態度。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對世界的態度,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