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世亭詩贈任仲微 / 作者:蘇軾 |
任公鎮西南,嘗贈繞朝策。
當時若盡用,善陣無赫赫。
凄涼十年后,邪正久已白。
卻留封德彝,天意眇難測。
象賢真驥種,號訴甘百謫。
豈云報私仇,禍福指絡脈。
高才食舊德,但恐里門窄。
傷心千騎歸,贈印黃壤隔。
惟有亭前檜,閱世不改色。
千年與井在,記此王粲宅。
|
|
閱世亭詩贈任仲微解釋:
《閱世亭詩贈任仲微》是蘇軾在宋代寫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任公鎮西南,嘗贈繞朝策。
當時若盡用,善陣無赫赫。
凄涼十年后,邪正久已白。
卻留封德彝,天意眇難測。
象賢真驥種,號訴甘百謫。
豈云報私仇,禍福指絡脈。
高才食舊德,但恐里門窄。
傷心千騎歸,贈印黃壤隔。
惟有亭前檜,閱世不改色。
千年與井在,記此王粲宅。
詩意:
這首詩是蘇軾贈送給任仲微的作品。任仲微曾鎮守西南地區,蘇軾曾經向他贈送過治國策略。詩中表達了對任仲微的贊賞和敬意,認為如果他當時能夠充分運用這些策略,他的才能將會無人能敵。然而,時光過去了十年,正直和邪惡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命運的安排常常難以預測,雖然賢者像真正的良駒一樣被培養,但他們卻生活在困苦之中。詩人認為,禍福往往是由天意決定的,而不是為了報復私人恩怨或者遵循個人利益。高才能夠受到舊有道德的膜拜,但可能會受到里門狹窄的限制。詩人心痛地看著千騎歸來的人,卻只能通過贈送印章來表達思念,因為黃土將他們隔離開來。然而,只有閱世亭前的古柏樹,它不論歲月的更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色。千年過去了,這座井和這首詩都將記載下蘇軾和任仲微的交往。
賞析:
這首詩以深沉的情感和睿智的思考展示了蘇軾的才華和對人生的洞察。詩中描繪了任仲微的形象,贊揚他的才智和能力,并對他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感到惋惜。蘇軾思考了正邪之間的界限模糊和命運的不可預測性,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疑問和對命運的無奈。他認為高才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但也可能受到狹隘的門戶之限制。詩人通過描述千騎歸來的傷心和贈送印章的情景,表達了他的思念之情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最后,詩人以井和閱世亭前的古柏樹作結,展示了歲月變遷中的恒久不變,以及對蘇軾和任仲微之間交往的記憶和紀念。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融合了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展現了他對友情和歷史的關注。它體現了蘇軾的才情和對人生的洞察。詩中通過對任仲微的贊揚和對命運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時光流轉的感慨。同時,通過描述井和閱世亭前的古柏樹的恒久不變,詩人展現了對交往和友情的珍視和記憶的延續。整首詩深情而含蓄,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它展示了蘇軾作為一位偉大詩人的才華和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賞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