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李倍秀才 / 作者:薛能 |
南朝才子尚途窮,畢竟應須問葉公。
書劍伴身離泗上,雪風吹面立船中。
家園棗熟歸圭竇,會府槐疏試射弓。
相顧日偏留不得,夜深聊欲一杯同。
|
|
送李倍秀才解釋: 詩詞:《送李倍秀才》
作者:薛能
朝代:唐代
南朝才子尚途窮,
畢竟應須問葉公。
書劍伴身離泗上,
雪風吹面立船中。
家園棗熟歸圭竇,
會府槐疏試射弓。
相顧日偏留不得,
夜深聊欲一杯同。
中文譯文:
南朝有一個才子,卻處于困頓的境地,
最終還是應該求問葉公(指高人)。
帶著書本和劍,離開泗上(地名),
立在船中,面對著吹來的雪風。
家園的棗樹成熟了,他要回到圭竇(地名),
到會府(官府)去試射弓箭。
相互之間的信守日漸不易,
深夜里,只能愿意喝一杯共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送別了李倍秀才,述說了他離鄉遠行的心情和歸鄉的愿望。詩人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離別的痛苦和惆悵。
南朝才子的“途窮”暗示他的整個境況,畢竟他要向高人請教,“問葉公”,來找尋前進的出路。
詩中提到了李倍秀才的身份和處境,他帶著書本和劍,在船中面對吹來的雪風,顯現出他堅定而孤獨的旅程。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李倍秀才離開家園的憧憬和對歸鄉的向往。詩人運用了家園的“棗熟”和會府的“槐疏”來描繪時節和地點,通過“試射弓”來表達李倍秀才對歸鄉的期待。
最后兩句詩,詩人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相互之間無法長久相守的遺憾和深夜中的寂寞,以及渴望和對歸鄉的期待。
整首詩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離別的痛楚和對歸鄉的向往,給人一種深刻而真摯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