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王定國北歸第五橋 / 作者:蘇軾 |
白露凄風洗瘴煙,夢回相對兩凄然。
雀羅廷尉非當日,鳩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飽諳思縮手,主恩未報恥歸田。
誰憐第五橋東水,獨照臺州老鄭虔。
|
|
喜王定國北歸第五橋解釋:
《喜王定國北歸第五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白露凄風洗瘴煙,
清晨的白露和凄風洗滌著沉積在瘴煙中的污濁,
夢回相對兩凄然。
回憶起往事,我們彼此相對,都感到悲涼。
雀羅廷尉非當日,
雀羅廷尉(指御史臺的官員)已不是過去的模樣,
鳩杖先生愈少年。
鳩杖先生(指作者自己)卻更加年輕。
世事飽諳思縮手,
對于世事,我們已經(jīng)深諳其中,而且不愿再動手,
主恩未報恥歸田。
對于君主的恩德,我們尚未報答,感到愧疚而歸隱田園。
誰憐第五橋東水,
誰會憐惜第五橋東邊的水,
獨照臺州老鄭虔。
只有我獨自照亮著臺州的老鄭虔。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蘇軾對于時光流轉(zhuǎn)和個人遭遇的感慨和思考。詩中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蘇軾對于人生變遷和歲月流轉(zhuǎn)的感慨。他回憶起過去的往事,感到彼此相對的凄涼,同時也感嘆時光荏苒,自己已年過半百,而世事的變遷使得曾經(jīng)熟悉的事物也已經(jīng)改變。他對于世事的飽經(jīng)滄桑使得他不再愿意參與其中,而對于君主的恩德,他也自感未能報答,因此選擇了歸隱田園。最后兩句表達了他對于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孤寂感,他獨自照亮著臺州的老鄭虔,而誰又會憐惜第五橋東邊的水呢?
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展現(xiàn)了蘇軾對于人生境遇和時代變遷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于歸隱田園生活的向往和選擇。整首詩詞既有深沉的思考和哲理,又蘊含著對于個人命運和時代變遷的個人情感,是蘇軾晚年創(chuàng)作中的一首重要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