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簾吟 / 作者:薛能 |
萬滴相隨萬響兼,路塵天產盡旁沾。
源從顥氣何因絕,派助前溪豈覺添。
豪客每來清夏葛,愁人才見認秋檐。
嘉名已極終難稱,別是風流不是簾。
|
|
水簾吟解釋: 水簾吟
萬滴相隨萬響兼,
路塵天產盡旁沾。
源從顥氣何因絕,
派助前溪豈覺添。
豪客每來清夏葛,
愁人才見認秋檐。
嘉名已極終難稱,
別是風流不是簾。
中文譯文:
水簾吟
無數水滴相互追隨,一起發出萬千的聲響,
道旁的塵土懸浮在天空之中,無一處不被水滴沾濕。
水的來源有何原因絕斷了,
為何不能給前方的溪流增添一絲幫助。
每當有豪客來此清涼的夏季,都能看到葛衣的人,
而愁苦的人才會在秋天的屋檐下被人認出。
美名已經達到極致,很難再稱頌他的才華,
這不僅僅是指他的風流,而是指他的詩筆。
詩意和賞析:
《水簾吟》是唐代詩人薛能創作的一首詩,以水簾景色為題材,描繪了細雨紛飛的景象。詩中通過描述水滴與塵土交織的情景,寄托了詩人對大自然循環的思考和對人事變遷的感慨。
詩的開頭,薛能運用了“萬滴相隨萬響兼,路塵天產盡旁沾”這樣生動的描寫方式,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無數水滴相互追逐、發出的聲響,以及灰塵被雨水濕潤的景象。這一描寫形象生動,給人以立體感,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接著,薛能以“源從顥氣何因絕,派助前溪豈覺添”的形式提出了一個問題。詩人想表達的是,為什么水源會絕斷了,不能給前方溪流增添一絲幫助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變化和循環狀態有著敏銳的觀察和思考。
接下來的幾句,詩人通過對“豪客”和“愁人”的描寫,將詩歌的情感色彩渲染得更加豐富。豪客在清涼的夏季常常穿著葛衣前來,而愁苦的人則躲在秋天的屋檐下。這種對人物形象的對比,既展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又凸顯了人們在不同的季節中的心理狀態。
最后,薛能以“嘉名已極終難稱,別是風流不是簾”這樣的結尾,表達了對美名已經達到極致的人物的稱贊。雖然這個人物的才華難以言盡,但詩人認為,這種風流并不是表面上的虛名,而是他真實的風采和才華。
整首詩寫景凝練,觸景生情,融入了對自然和人事的思考和感慨。通過描繪雨水細滴的景象,詩人寄托了自己對循環和變遷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對才華出眾的人物的贊美和對真實風采的追求。這首詩給人以清新、柔婉的感覺,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