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 / 作者:蘇軾 |
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蕓。
自少多言晚聞道,從今閉口不論文。
灩翻白獸樽中酒,歸煮青泥坊底芹。
要識老僧無盡處,床頭牛蟻不曾聞。
|
|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解釋: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滔滔四海我知津,
每愧先生植杖蕓。
自少多言晚聞道,
從今閉口不論文。
中文譯文:
汪洋浩渺的四海,我明白其中的航道,
每每慚愧于先生的才華和貢獻。
自幼時多言,晚才領悟到大道理,
從今以后,我將閉口不再談論文學。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自己的思考和反省,以及對王定國的贊賞和敬意。
詩的開頭,蘇軾說他明白滔滔四海中的津渡之道,暗喻自己在文學道路上的經歷和體悟。他自稱“每愧先生植杖蕓”,表示對王定國的敬佩和欽佩。這里的“植杖蕓”指王定國在文學上的杰出成就,而蘇軾則以自己的文學才華自謙。
接下來,蘇軾承認自己年少時多言,晚年才漸漸領悟到人生的道理和哲理。他表示從此以后,將閉口不再談論文學,暗示自己不再糾結于文學的爭論和評價,而是更加專注于內心的修養和追求。
整首詩以自省和自嘲的口吻,表達了蘇軾對自己過去的言辭和行為的反思,他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這也表現出他對王定國的認可,將自己與先生相對照,顯示了對王定國在文學上的高度評價。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對比,蘇軾展示了對內心的反思和對修養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體現了蘇軾對個人成長和文學追求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他對優秀人才的贊賞和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