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和仇池 / 作者:蘇軾 |
上窮非想亦非非,下與風輪共一癡。
翠羽若知牛有角,空瓶何必井之眉。
還朝暫接鵷鸞翼,謝病行收麋鹿姿。
記取和詩三益友,他年弭節過仇池。
|
|
見和仇池解釋:
《見和仇池》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上窮非想亦非非,
上指高處,非指不是。此句意為高處的景色,不僅不是想象出來的,也不是虛妄的。
下與風輪共一癡。
下指低處,與風輪一起同樣癡迷。
翠羽若知牛有角,
翠羽指孔雀,若知道牛也有角。
空瓶何必井之眉。
空瓶指沒有酒的酒瓶,何必要井的眉毛。
還朝暫接鵷鸞翼,
暫時回朝,暫時接受鵷鸞的翅膀。
謝病行收麋鹿姿。
因病謝絕行動,收起麋鹿的姿態。
記取和詩三益友,
銘記和詩能帶來三種益友。
他年弭節過仇池。
他年將會棄掉一切束縛,去仇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表達了蘇軾對自然的熱愛與追求自由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作者對高處和低處景色的感受,他認為高處的景色并非想象出來的,也不是虛妄的,而低處的景色與風輪一起同樣癡迷。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在自然景物中體驗到了美的感受,認為自然景色與人的情感可以相通,相互共鳴。
接下來的兩句中,蘇軾以孔雀和牛為象征,表達了對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平等關懷。他說,如果孔雀知道牛也有角,就不會自視高貴,認為自己獨一無二。這里暗示了對人類社會中不同階層和身份的思考,呼吁人們應該摒棄傲慢和偏見,實現平等和和諧。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的個人情感和對未來的期許。他說,暫時回朝接受權力的翅膀,暫時放下病痛,收起麋鹿的姿態。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對權力和繁文縟節的矛盾感受,他希望在未來能夠摒棄這些束縛,追求自由和真實的生活。
全詩表達了蘇軾對自然的熱愛和追求自由的情感,同時也借自然景物抒發了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對平等和和諧的向往。整體上,這首詩詞在意境上清新自然,語言簡練,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