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 / 作者:蘇軾 |
苶盡霜須照碧銅,依然春雪在長松。
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繩橋看伏龍。
莫嘆倦游無駟馬,要將老健敵千鐘。
子云三世惟身在,為向西南說病容。
|
|
送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解釋:
《送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鮮于都曹要回到蜀地灌口的故居,
碧銅已經生滿了白霜,
但依然看得見春天的雪在長松上。
早晨從犀浦出發,催促著收割芋艿的人,
晚上渡過繩橋,觀賞伏龍山的美景。
不要嘆息疲倦的旅途沒有駿馬相伴,
要堅持健康地與千鐘的敵人抗爭。
子云三世只有身在此處,
為了向西南方傳達我的病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寫的是蘇軾送別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的場景。詩人以景寫情,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首先,碧銅已經生滿了白霜,映照著白雪覆蓋在長松上,這是對冬季景象的描繪。詩人以自然景物的變化來映照人事的變遷,寄托了對逝去時光的思念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
接著,詩人描繪了早晨從犀浦出發,催促著人們收割芋艿的情景,以及晚上渡過繩橋,觀賞伏龍山的美景的情境。這些場景烘托出旅行的辛勞和風景的美麗,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旅途的感慨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自身的經歷和心境作為自述。他勸勉自己不要嘆息旅途的勞累沒有駿馬相伴,而是要堅持健康地與千鐘的敵人(指疾病)抗爭。這展示了詩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戰勝困難的決心。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身世和心情。他說自己才是真正身處此地的人,而其他人只是經過三世的變遷。他要將自己的病容告訴西南方的人們,可能是希望通過詩歌將自己的心聲傳達出去,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整首詩詞通過對景物和行動的描述,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對旅途辛勞和自然景色美麗的贊美,以及對戰勝困難和表達內心真情的決心。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對自己身世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