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淵明 / 作者:蘇軾 |
子知神非形,何復異人天。
豈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則為日星懸。
我散而卑之,寧非山與川。
三皇雖云沒,至今在我前。
八百要有終,彭祖非永年。
皇皇謀一醉,發此露槿妍。
有酒不辭醉,無酒斯飲泉。
立善求我譽,饑人食饞涎。
委運憂傷生,憂去生亦還。
縱浪大化中,正為化所纏。
應盡便須盡,寧復事此言。
|
|
問淵明解釋:
《問淵明》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你知道神不是有形的,那么何來人與天的區別。
豈止是在宇宙的三才之中,沒有一樣不是如此。
我引領它升高,就像太陽和星星懸掛在天空。
我放任它降低,它豈不是山川般低下。
雖然三皇已經消失,但他們的精神一直在我面前。
八百歲的壽命也有終結,彭祖也不是永生的。
皇皇有意一飲醉,故而把這美麗的事物展現出來。
有酒時不拒絕醉,沒有酒就喝泉水。
立下善行追求贊譽,饑餓的人為美味而流口水。
命運投射憂傷生命,但憂傷一去又會回來。
即使在巨大的波濤中,也會受到波濤的限制。
應當盡力而為,不要再處理這個問題。
詩意:
《問淵明》是蘇軾對人與天、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詩中他提到神不具備形態,人與天并無本質上的區別,宇宙的規律普遍適用于一切事物。他通過引領事物升高或放任它降低,表達了對于事物起伏變化的認識。他提到三皇雖已逝去,但他們的精神依然在人們的前方啟示著。詩人也談到人生的有限性,壽命終有盡頭,沒有人能永生。詩人通過描述宴飲、美食、飲酒和追求贊譽,表達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他也意味深長地提到了命運和憂傷的存在,以及在復雜的世界中努力行動的重要性。
賞析:
《問淵明》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蘇軾對人與天、人與自然、人與命運之間關系的思考。他通過描寫事物的升高與降低,表達了宇宙規律的普遍性,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共通性。他對于人生的有限性和壽命的終結的思考,表達了對于生命的珍視和對永恒的渴望。詩中的宴飲、美食和追求贊譽的描寫,展現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暗示了人們對于物質享受的欲望。最后,他提到了命運和憂傷的存在,以及在復雜世界中努力行動的重要性,給人以深思。整首詩以簡練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考和哲學意味,展示了蘇軾的獨特見解和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