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周正孺知東川 / 作者:蘇軾 |
得郡書生榮,還家昔人重。
而況東西川,千騎許上冢。
里門下車入,父老自驚聳。
端如何武賢,不事長卿寵。
清時養材杰,杞梓方培擁。
未應遺合抱,取用及把拱。
如君尚出麾,顧我宜耕壟。
先歸謝先手,求去悔不勇。
豈云慕廉退,實自知衰冗。
為君掃棠陰,畫像或相踵。
(蜀中太守無不畫像者。
)
|
|
送周正孺知東川解釋:
《送周正孺知東川》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郡中得到榮耀的書生歸家,
舊日的朋友們對他倍加珍重。
何況他要去東川和西川,
騎千匹馬進入冢墓。
進了城門,下了車,
老人們自覺吃驚。
他的風采如何威武,
不事奉朝廷高官的寵幸。
清朝時期培養材才的英雄,
正是杞梓樹下培養起來的。
未來應該會被大家所擁戴,
大家會支持他的任用。
像你這樣還能出使邊疆,
我卻適合務農在田地里。
先歸謝你的先行,
我尋求離去卻不勇敢。
難道你是羨慕廉隱退,
實際上是自己知道衰老寂寞。
為了你,我將掃除棠陰,
畫像或者重疊相依。(在蜀中,太守沒有不畫像的。)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送別周正孺前往東川的情景。詩中表達了對周正孺榮歸故鄉的祝賀和對他的贊賞,同時也表達了蘇軾自己對朝廷官員地位的不屑和對農耕生活的向往。詩中還表達了對友誼和情感的珍重,以及對周正孺未來的期望和祝福。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送別的場景和情感。詩人通過對周正孺的贊揚,展現了他在郡中的榮譽地位和受人尊重的情況。詩中的東川和西川象征著邊疆地區,對比了周正孺作為朝廷官員和蘇軾作為普通百姓的不同境遇和人生選擇。
詩中還表達了蘇軾對清朝時期培養杰出人才的贊許,認為這是國家的興盛所需要的。通過對杞梓樹的比喻,詩人表達了對周正孺未來發展的期望和支持。
最后幾句表達了蘇軾自己的感慨和心情。他感謝周正孺的先行,但也承認自己在離開時沒有勇氣。他認為周正孺之所以出使邊疆,是因為他適合這樣的角色,而自己則更適合務農。最后的幾句表達了蘇軾對友誼的珍重和對周正孺的祝福,同時也展示了蘇軾自己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憂慮。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作者對友情、對朋友的珍重和祝福,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
|